| 
 
     
- 积分
 - 107660 
 - 威望
 - 41024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13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3126 小时 
 
  | 
6#
 
 
发表于 2007-3-19 21: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在德国出版的报刊人在德国 社区0 f+ X: q5 L9 ` 
 
6 T& B5 e1 _9 b5 V9 P" K& Ers238848.rs.hosteurope.de  据史料记载,19世纪末,德国柏林大学东方语言学者曾出版过一份华文报刊—《日国》,即日耳曼国之意。20世纪初,大约有三份中文报刊在德国出版。20世纪20年代,有朱德、周恩来主编的《政治周报》(1924年),朱德主编的《明星》(1925年),宣传进步思想,紧扣时代主题,抨击时弊,在旅德进步青年中颇具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旅德抗日同盟会”、留德中国学生会、留德抗日救国会和留德工商联合会各团体先后出版了14种抗日刊物,较有名的有《抗战报》、《抗联会刊》和《抗战情报》。二战结束后,德国的报业一片萧条,华人报刊也不例外,期间只有一份华人月刊《柏林通讯》。该杂志由台湾商人出资,于1948年创办。在以后的50年时间里,这份刊物由于出版周期稳定,与德国政府及台湾,香港在德国的官方机构关系较为密切,一直成为德国华文报刊的领头羊。1998年,该刊由其家族后代继承,更名为《新新华人》,并对报道方向进行调整,现已成为政治倾向中立的月刊,继续出版发行。人在德国 社区1 ]" E" y0 Q( i' T* g 
 
8 N# t8 O0 G9 ^: E5 A6 ^9 z" d  20世纪70年代,旅居德国的台湾民乡联合会出版的会刊《乡讯》、西德欧洲和平统一促进会的《欧洲通讯》、西德华侨协会的《西德侨报》等也相当出名。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从世界各地,特别是从亚洲各国移居德国的华裔人数的增加,德国的华文报纸大量涌现。《中华侨报》是最早的一家。该报创刊于1982年,出版人是印度支那华人协会,受台湾政府的经济支持,版本为32开,编辑较为粗放,复印出版,每期印数为几百份。随着新媒体的涌现,该刊的影响力大不如前,目前只靠一些赞助维持运转。. G: H4 D: U+ I4 ~ 
人在德国 社区0 Y7 x' _  L( A, m2 m0 q4 x" ^- j( Q 
  由在德学人主办的双月刊《莱茵通讯》创办于80年代末期,最初由大陆的留学生主办。“六。四”后,该刊由一些民运人士把持,在报道倾向上为右派,较多地刊登一些对中国政府过激的言论。此刊物的姊妹刊物叫《留德学人报》,创刊于1993年,1999年更名为《德国导报》,其编排思想与《莱茵通讯》如出一辙,力求原创作,探讨热点难点话题,不同点是一个侧重德国,一个侧重全球,当然较大篇幅是关于民主话题的报道。. W8 I' }2 R4 r  j 
 
% O: }$ T6 C7 T  d人在德国 社区  1997年创办的《华商报》在经济运转方面算是比较成功的。随着中德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当时由德国华商会主持的这份报纸应运而生。而后来这份报纸落入德国民主阵线负责人手中,虽然是一份广告报,但也时常刊发政治评论,对中国大陆进行指责。一些想在德国得到政治庇护的政治难民或非法偷渡者常常在该报刊发所谓的抗议书、声讨信、结社游行通知等。' R2 Z6 W" M7 g/ N8 M9 R 
 
3 O# o6 B& |: q! M% Y; f人在德国 社区  1999年,德国出版了两家政治倾向截然不同的月报,《欧华侨报》和《自由华人报》。前者为左派报纸的代表,为在德的华人侨领郭志林先生出资创办,得到了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的支持,创刊时正赶上欧洲华人华侨联合会在德国举行年会,遂改刊成为欧华会的会刊。该刊今后将办成面向欧洲侨界的一份报纸。后者为激进的极右报纸的代表,整张报纸充斥着对中国政府的诽谤、漫骂和攻击,也时常对中国领导人的形象和尊严进行歪曲和侮辱。7 z1 `9 _* i. j' m6 x 
 
1 o2 w) a" F8 B9 O; Y6 Z- C7 j  90年代,德国还有许多华人华侨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过尝试,最终由于人员,经费等多方面的限制,创刊不久就夭折或难以为继,只得积蓄力量,来日再搏。这令在德华人十分惋惜。其中较为出名的是: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名誉主席马怀旭先生的《中欧时报》,波恩学人唐利军先生的《波恩中国人》,汉堡华商陈茫先生的《经贸信息》等。汉堡的朱奎和孙小平先生1997年就筹划出版《欧华报》,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 
  I) O# C# t' ]4 Y$ ` 
9 }. e/ f! Y7 u9 k0 B1 ?- a# Grs238848.rs.hosteurope.de  新世纪的到来为德国的华文媒体带来勃勃生机。德国联邦新闻信息局与法兰克福沙西爱德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双月刊—《德国》杂志进行改版,加强了中文版的出版力量。德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增加了对华广播的播出时间,并在互联网发行电子版。德国的中国中心和德国国际交流中心也计划招聘人才,出版中文刊物。 
4 y% U. ?- T( N0 X; m6 j1 ?人在德国 社区人在德国 社区( H1 D- x/ g, i 
  2001年的德国华文报纸可以说是进入一个提升的阶段。先是德国最大的经营通讯产品的中国商人,德中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郑新先生年初出版了超党派的信息娱乐报—《新天地》报,以专业新闻人才的新闻理念去筹划整个报纸的运转,在欧洲一炮打响。其后,2001年7月,大纪元报系在汉堡出版《大纪元报》欧洲版,并迅速在一个半月之内改为出版周报。这样一来,一下子引发了报刊大战:《华商报》最先作出反应,筹备出双周报,《新天地》报更是不甘示弱,现正在招收股份,物色人员,购置设备,准备出周报。一些原本打算出月报的投资者,暂时放慢了步伐,观望几家领先报纸的运作。! I+ {3 O$ ~* g  m 
rs238848.rs.hosteurope.de7 C0 c, v4 l/ X% w/ @  h/ n 
  德国现有华文报刊一览表 
" u6 x; d+ E2 r% w$ s  \rs238848.rs.hosteurope.de 
+ e+ Y; c8 x+ v' x1 C* _9 x. B  报纸名称创办时间政治倾向发行量规模出版周期中华侨报1982左500 32开32版黑白月刊莱茵通讯1987右5,000 16开48版黑白月刊新新华人1948中立5,000 16开48版彩色月刊德国导报1993右15,0004开20版彩色月报华商报1997右20,0004开40版彩色拟双周报华人报1999右20,0004开32版彩色月报欧华侨报1999左15,000小对开16版彩色月报新天地2001中立20,000大对开20版彩色拟周报大纪元2001右20,000小对开12版彩色周报德国1996中立10,00016开64版彩色双月刊华德通讯1996左网络版月刊经贸杂志1998中立5,000 16开20版彩色双月刊环欧信息2000中立15,00016开48版彩色月刊人在德国 社区: K6 E$ a. M% z- m) g7 | 
 
* r2 ^" E, z* q5 Q) l. ]  ~  四、《新天地》报 
, m1 C8 D4 q8 C; }" Z. qrs238848.rs.hosteurope.de, B5 z3 Z7 Z( \7 P  G& ~: Z$ x$ X 
  由德国科隆《新天地》报社创办的中文报纸《新天地》报自2001年1月创刊以来,已出版6期,在欧洲正式发行,成为海外华文报纸中的一枝新花。该报推崇中立性、客观性、超党派和多视点,报纸一面世,就以其独特的选题、新颖的编排、清新明快的风格,在整个欧洲华人社会获得好评。1 i, J. a2 Q/ K; N 
5 I, l0 P  M- q2 N 
  该报立足德国与荷兰,面向全欧洲,出版周期暂为月报,今后逐步向周报过渡,对开20版,彩色印刷,以信息与娱乐见长,主要专版包括:要闻,九州采风,两岸三地,每期聚焦,欧华社会,德国之窗,荷兰之页,寰宇博览,经济长廊以及体育大看台,走进娱乐圈,工作与居留,玉房与养生,走遍天涯路,爆笑堂,我写我心,爱在他乡,佛教禅地,谈古论今等。该报力求为在德国和荷兰的几十万华人提供一个了解身边大事,放眼世界的窗口和休闲娱乐的舞台。 
' j  q# P7 v' C9 Q7 p8 C! s, r! M) v0 |  T5 F( q0 L 
  该报的办报宗旨是:' w( f' p# k5 S. j3 z: B3 b 
 
; C" Z8 E$ ]3 B: `  W- P  1、在政治上为超党派的自由的中文报纸,力求使其成为不同党派、不同思潮的论坛,使大众在重大的、原则性的事上阐明他们的立场。 
9 U1 h5 c4 R' T2 K* }" r- m! |! i 
( R& o0 E% X6 e/ c8 x  g  2、在经济上,报纸是由各私人股东出资创办的商报和民报,内部实行股份制管理,并不断扩大吸收新的股东。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是其在经济方面的首选目的。# O' E) h9 U. v8 a; W% l& H! a 
人在德国 社区* a/ W% M9 {. u 
  3、在立场上,尊重真理,力求对公众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是该报的最髙准则。 
1 j0 ]7 W# Z2 Z6 e9 c+ d 
$ ~0 `# h5 r$ }% v0 O2 i  4、在内容与形式上,该报立足德国与荷兰,发行全欧洲,辐射海内外,以信息和娱乐为主要编辑版块,新闻性与可读性并举,指导性与消遣性并重,力争办成欧洲华人喜闻乐见的髙文件次的华文媒体。/ c2 \! L2 R% `! R6 t1 C' l 
 
! F+ T) p, M1 a- m* `! ]  通过几期的运作,特别是该报2001年4月改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其编辑思想更趋成熟,队伍建设更趋完备,该报的《每期聚焦》和《欧洲华语媒体集粹》已成为该报的名牌栏目。 
3 t5 g9 S: Y. F- r& n1 x( Qrs238848.rs.hosteurope.de# u( P) Z. a& ] 
  根据该报现有条件和欧洲华文媒体的发展方向,该报不久还将进行第二次改版,并逐步向周报过渡,组建以新闻、出版、文化交流、新产品联销等为主体的新型报业集团,使《新天地》报的运转水平再上新台阶。目前,招股及人员招聘,设备购置等工作正加紧进行。 
# h6 w5 J# B+ h1 |" x' [5 a) E 
  @( h, |1 f4 v+ e* S9 v' }- r. L: j9 H' ors238848.rs.hosteurope.de  五、对在德华文报刊发展的思考和设想0 J0 v! m  y: y; S 
 
( E! G$ @8 ~1 w6 v& S; y7 S( urs238848.rs.hosteurope.de  如果没有大众传播媒介,就会产生这样的危险,即在民主中存在的可以公开解决的各种利益和意见的争端,仍然处于不为人所知晓的、未经过讨论的、也不能解决的状态。这些矛盾和争端将被掩盖起来。所以报纸在运行中,应有选择地报道那些有冲突和矛盾的题材。让在德的华侨华人了解所在国的法规政策、社会生活动态以及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从这一点来说,华文报刊任重道远。& s4 D9 {/ `4 D# u( l 
 
, p- K4 T) h* d4 K8 a  纵观在德华文报刊几十年的形成与发展,总体感觉是:华人报纸仍在华人圈子里转悠,没能融进德国的主流报业中去。受人员、资金的限制,所有的华文报刊仍处于小打小闹的境地,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出现像英国、法国华文媒体那样,实现较大的突破。 
, C( j- K4 N7 ?7 T6 T0 b# m& D) J% d: U; v. V8 Q' w( Y 
  我们创办了《新天地》报后,迅速与德国的新闻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德国之声”电台和我们之间进行稿件互用,德国联邦新闻与信息局每天向我们提供大量的德文稿件,由我们斯图加特编译部编译后供给报纸和我们的“中华21世纪网”使用。9 s& w( ~% M8 A, r: w, N4 f 
* q' b4 ]$ k. O 
  华文媒体的重要任务是为华人说话,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由于语言、地位和为所在国作出贡献的缘故,大多数外国人仍属于那种“没有政治权利的人”,只能惟命是从,受当地人的欺负。华人媒体应试图把没有“权利”的那部份人的意见带到舆论中去,并用这种方法调整政治机会均等的问题。在德的十几万华人勤俭创业,守法经营,在经济方面多有建树,然而很难融入德国主流社会。他们的意见、观点和态度也很难通过正常渠道反馈到所在国当局中去。特别是当华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华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作为华人创办的报纸,将不遗余力地反映华人的呼声,报道华人在德国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促进华人社会在所在国地位的提髙. 
" }1 {2 O0 \. E4 q; O! u4 g$ {% N) R8 n 
. @' |; _* \: n: ]' Z人在德国 社区  尊重真理,对公众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是新闻界的最髙准则,这一点在德国《新闻规范》中占据突出的位置。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感情上伤害了某些群体的文字和图像,都是与新闻界的责任相违背的。海外的华人媒体大多数是热爱自己的同胞和祖籍国的,在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民族与个人的荣辱尊严方面,全球华人的观念都是一致的。但也不排除某些人利用自己操纵的报刊,或在自己的“自留地”上刊发那些不合时代潮流的文章,败坏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和尊严。一些左派的,或是中立的报刊,常常遭到多数右派报刊的多方面的攻击。对此,广大华侨华人能够分清是非,对宣传正气的报纸,他们会在购买、订阅和刊发广告方面进行支持。人在德国 社区& ?& }9 }7 c% u6 L( ]/ X 
" ^% V% W5 C8 C0 U, \. c" o 
  现代的报纸处于两个不同的市场,这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变换的。在读者市场上,报纸作为新闻产品为大众提供服务,在广告市场上,它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报纸的读者多就可以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较多的广告收入又可以降低报纸售价,也可以提髙新闻报道的质量,使之更吸引读者。所以在读者和广告客户之间,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相当重要。在任何时候,读者都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报纸办得好,支持的人自然会多。而不考虑读者需求,在编排上粗制滥造,对广告客户坑蒙拐骗,自然受到人们的唾弃,自己的路会越走越窄。人在德国 社区2 B* t$ U5 g) R$ j 
 
7 [5 W# R3 V( O$ V* K0 F* d4 D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方法、新设备得以大量采用。报纸只有在印量较大的情况下,才能压低成本,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小报纸若要继续生存,就应联合起来,通过技术、生产方面的协作来减少新闻报道、报纸销售、广告管理及编辑等方面的费用。这样一方面可使大家有助于保持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共担风险和损失。基于此,德国华文兄弟报纸之间,欧洲华文报刊之间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已势在必行。 
! D+ a0 ~: F/ D) j* vrs238848.rs.hosteurope.de' z( O" T! o$ Y" `4 D 
作者:刘贵江 2003-06-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