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中非关系

近日,在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Heinrich-Böll-Stiftung)的支持之下, 柏林洪堡大学举行了一系列有关发展政策的讲座和讨论,其中,中国的非洲政策又再次被提上日程,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研讨会上,德国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代表以及来自非洲的代表,共同商讨未来政策的走向。
6 V6 f$ t+ E6 u+ ?, M4 C& yrs238848.rs.hosteurope.de 8 e  j  |% |" [$ X6 N2 B
近年来,由于中国与非洲高层互动频繁,双边交流不断增加,引起了欧美国家的高度关注。德国主流媒体纷纷掀起关于中国非洲政策的讨论。今年4月底洪堡大学系列讲座中关于中国的非洲政策的讨论,可以说是西方主流意见的一个延续。本次讨论的主题是:中国在非洲 - 机会还是威胁?讨论会邀请了目前担任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GIGA)主席的卡帕(Robert Kappel)教授,来自德国技术合作机构工(GTZ)的非洲联络员施密特(Gerald Schmitt)先生,来自德意志救济世界饥谨组织(Deutschen Welthungerhilfe, DWHH)的艾思豪尔女士(Christa Frosch-Asshauer)以及来自贝宁大使馆新闻处的戴柯思(Ludovic Dakossi)先生。
# C: a$ B# R" N' l2 ?! k( N' U人在德国 社区% C0 g7 l/ B, B8 c2 r
+ P2 n- P9 D& M* N5 W4 g) J' Z3 C1 v
德国的主流观点
7 J% K: n0 h; D( `) B, N" T耐人寻味的是,本次讨论研究中国政策的研讨会,却没有邀请中国学者参加。在研讨会上,三位德国专家和学者一方面肯定了中国为非洲经济发展作出的努力,但同时对中国在非洲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以及中非贸易表示担忧。卡帕教授认为,中非贸易发展不平衡;中国高度依赖非洲的原油和原材料,同时向非洲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消费类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在世界竞争的地位;相比之下,欧美主要向非洲出口高科技产品。同时,他认为,中国的非洲政策只是中国战略政策中的一部分,中国的主要兴趣在于能源安全,确保未来中国发展的石油储备,而并非真正援助非洲,帮助非洲发展;而且由于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正是西方社会企图孤立和施压的“独裁国家”,中国的政策阻碍了国际社会对非洲民主进程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施密特先生基本同意卡帕教授的意见,认为一方面,中国帮助非洲搞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加剧了当地腐败以及非洲的债务负担。施密特先生提出,中国把非洲当作自家产油的后花园,对非洲推行新时期的殖民主义。来自非政府组织的艾思豪尔女士则对中国在非洲当地投资项目的透明程度提出了批评。她还提出,由于不少中国公司在非洲当地投资,并没有雇佣非洲当地劳动力,而是从中国直接输入工人,对非洲当地劳动力市场冲击极大。人在德国 社区+ S1 }) N# v9 y9 U* G

* a( C6 Z9 a  y. K) a4 D7 O, S- B) B, H7 B$ M2 Y0 G
非洲人这么看
( P* o& }, i7 d# Y来自贝宁的戴柯思先生则给大部分听众带来了不同的声音。戴柯思先生表示,非洲国家非常明白中国对非洲能源的需求,更加明白非洲的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欧洲或者中国。非洲从中国进口的廉价消费产品提高了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让非洲人民买到了以前无力负担的“奢侈品”。所谓中国产品冲击非洲当地产业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非洲当地的工业产品有限,而且主要都不是由非洲人控制的。他还强调,日益增长的中非贸易让双方都尝到了甜头,但是双方对伴随交流而来的不和谐也应该提高警惕,非洲愿意与中国、欧洲对非洲未来的发展展开更深远的对话和合作。
/ W0 n* B4 w! ^% N- M2 F/ P7 `* |
3 P: O0 p- Q9 O+ V2 l( N* l
应该说此次讲座仍是主流意见的老调重弹,除了来自贝宁的戴柯思先生带来的“换位思考”之外,德国人似乎仍然摆脱不了对中国在非洲作为的负面印象。有经济学家提到,中国对非洲最大的贡献,就是将非洲重新纳入世界贸易系统,跟非洲人平起平坐的做生意,互利互惠,而不是高姿态地以援助为筹码,对非洲人指指点点。或许,欧洲人一方面指摘中国的非洲政策,另一方面却向非洲人紧锁自家农产品市场大门的同时, 也应该反省这么多年来对非洲援助政策的失败之处。而中国则应该在与非洲的交流中不断学习和完善扶贫援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大国。

Afrika.jpg (23.21 KB)

2006年10月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

Afrik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