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 频危动物

白掌长臂猿

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bates lar。  
白掌长臂猿体长42~64厘米,后肢长10~15厘米,体重5~7千克,无尾。有黑褐色或棕黄色两种色型,雌雄两性都有。身被密长、蓬松的毛,其手、脚为白色,脸部周围有一白色毛环。
栖息于热带雨林中,树栖性,喜在树上攀爬跳跃,也能在地上双足行走,营家庭式生活。以嫩枝芽、树叶、果实、昆虫、鸟卵为食。妊娠期为7个月,每胎产1仔。
产于云南西南部。白掌长臂猿现存数量很少,为了保护这一濒于灭绝的稀有动物,我国已在南滚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黄腹角雉



别名角鸡、吐绶鸟,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caboti。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
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
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子三代人工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来源:中国环境生态网

TOP

云豹



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  
云豹比金猫略大,体重15~20千克,体长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
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云豹体毛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长80厘
米左右,未端有几个黑环。
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多在晚间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
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TOP

喜马拉雅塔尔羊




别名长毛羊、塔尔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Hemitragus jemlahicus。  
我国是在1974年发现塔尔羊的。其体型粗壮,体长120~140厘米,肩高84~101厘米,雄性体重可达90千克。整个头形狭长,雌雄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正面观二角呈倒“人”字形。颌下无胡须,尾短而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体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羊颈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可长达12~18厘米。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稚山南坡,常活动于崎岖的裸岩山地及林缘,适应严寒多雨的气候。晚上在高山灌丛带或多岩石地区隐蔽。多为几十只集群,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难以接近。以草本植物为主食,也吃灌木的嫩叶。一般冬未春初交配,孕期6~7个月,6月份产仔,每胎1仔,有时产2仔。
产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在我国属边缘分布,数量稀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TOP

高鼻羚羊



别名赛加羚羊、大鼻羚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Saiga tatarica。  
体长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性成年体重37~60千克,雌性29~37千克。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灰白色。
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于秋未冬初发情交配。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6个多月,每胎1~2仔。我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
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原产新疆准葛尔盆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TOP

梅花鹿



别名花鹿、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nippon。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臀斑白色。
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9~11月份发情交配,雄鹿间争雌很激烈,各自占有一定的地盘范围,次年4~6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
产于东北、安徽、江西和四川。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己达数十万只。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TOP

坡鹿



别名海南坡鹿、泽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eldi。  
体型与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颈、躯体和四肢更为细长,显得格外矫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侧平伸出,与主干几乎成弯弓形。毛被黄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仔鹿的斑点尤为明显,成年鹿冬毛斑点不明显。
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性喜群居,但长茸雄鹿多单独行动。坡鹿喜集聚于小河谷活动,警觉性高,每吃几口便抬头张望,稍有动静便疾走狂奔,几米宽的沟壑一跃而过。取食草和嫩树枝叶,也喜欢到火烧迹地舔食草木灰。发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发情期,雄性之间为独霸雌鹿群而发生激烈格斗。孕期7~8个月,每胎1仔。
产于海南岛。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TOP

黑麂



黑麂
图片作者:更新时间:2004-4-20 22:39:59查看次数: 1955推荐等级:★★★

[td=1,1,20]

 图片简介:
别名红头青麂、乌金麂、蓬头麂,属于鹿科,学名为 Muntiacus crinifrons。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厘米的棕色冠毛。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
栖息在山地丛林中。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营独居生活。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以乔、灌木嫩枝叶、花果或草本植物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约6个月,每胎1仔。
黑鹿是我国特产动物,有较高的研究、经济价值。
产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TOP

野马



别名普氏野马,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przewalskii。  
大型有蹄类,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200多千克。头部长大,颈粗,其耳比驴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形象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原产于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交界处。

TOP

蒙古野驴




别名亚洲野驴、饿驴子、野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hemionus。  

大型有蹄类。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
属典型荒漠动物,生活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带。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类为食。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8~9月份发情交配,雄驴间争雌激烈,胜者拥有交配权。怀孕期约11个月,每胎1仔。
产于甘肃、新疆、内蒙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