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6/16/content_8376619.htm) _/ q3 w7 I; F; F4 Q
人在德国 社区0 [+ v6 L" Y! M2 ]6 r( z/ e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 X, I. K. l' B; N; [# V' G
2008年06月16日 08:48:06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q% i6 b' z1 F. w% U* Q1 k) k5 }# ?! urs238848.rs.hosteurope.de9 F6 ?/ x( }& D
  i* @8 a, q+ C0 s; C6 C2 c
    近年来,“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普世价值问题显然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关于普世价值众说纷纭,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
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等等。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以上问题做些探讨。     一、 有没有普世价值     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说,没有只具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的绝对概念。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人对“普世价值”做出科学而充分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世价值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概念。但我们既然承认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从概念上对普世价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么是普世价值,就要先弄清什么是价值。从哲学角度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区别这种质态(正负、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具有永恒的、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可以说,这是关于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按照这个定义,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而且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从绝对和抽象意义上来讨论普世价值,而是从相对性或者说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普世价值:只要具备或者大致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命题,即可称普世价值命题。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只是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性。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价值原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应该是最具普世性的,而且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几千年来,它究竟在何时、何地、被何人真正实行过,又为什么难以实行,则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讨。     二、 “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     从理论上说,既然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因此,我们不可能抛开主体去空谈价值特别是普世价值。而人的主体形态又不是抽象单一的,而是具体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每一个个体(包括个人以及团体、民族、国家等共同体),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并成为独立的主体。这些主体在生存环境、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上存在的差别,以及其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的不同,构成了主体多样化的现实。而尊重、确立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主体的地位,肯定他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利益的差别,承认特色和不同,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也就是说,这些特定的主体并不能简单地靠某种强力“统一”、“一致”起来。     从实践来看,现实中的主体也并非都准备实现“统一”。我们看到,在当今国际社会,在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仍然是通行的不容置疑的原则,越是强国,越是毫无顾忌,直言不讳。而弱势国家也已逐渐觉醒,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道路,维护着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对人类文明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民族国家如此,诸如宗教、阶级、企业、个人等,立场更是复杂而难以协调,差异和分歧更是多样而尖锐。     理论上不存在全球统一的主体,现实中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又千差万别,怎么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     因此,正由于普世价值的主体——人、民族、国家,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那么普世价值的内涵、内容、作用方式等也是具体的、相对的。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有人或许会说,人们从古至今一直推崇的“真善美”,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可是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对它们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内容上的差异性无不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独特性。也就是说,这里的普世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为什么人类会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共同价值”或“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与普世价值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共同价值是强调各民族、各国家从自己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带有人类共性的价值,共同价值是各民族都有贡献、共同认可的价值,而不是某一国、某些民族独创的专利。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和界定“普世价值”,就更能反映人类文明历史,更能推进人类文明。     强调普世价值的相对性,并不否认人类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我们要看到,尽管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但人性又确实有共同的一面,有超越民族、阶级和时代的共同点,所以能够形成一些具有共同性的理论及规则,再通过这些规则来调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共性,才能有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基础。完全否定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就否认了未来走向共产主义,走向世界大同,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可能性。     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提供了大量的可以证明共同价值存在的例子。比如,不同人类群体在道德信条和实践上有着跨文化的共通性、相似性,即使从来没有发生过文化接触的不相邻地区,也有某种相似的准则。像谋杀、偷盗、乱伦、撒谎等等,在很多文化里都是被禁止的,由它们所体现的维护群体共同生存条件、促进群体发展的价值原则,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总之,应该这样来理解这一问题: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差异性和一致性的并存。一方面,彼此间特性和追求千差万别,呈现出天然的多样性。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在基本特性和需求上又有着一致性,在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上有着天然的共通性。文化差异背后的共性就建立在基本的人类共性上,这是人类不同群体以及文化间实现沟通的基础。温家宝同志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为什么人类会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就是因为文化差异的背后有着人类的共性。在这里,否认文化价值观的统一性,或者否认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都是片面的观点,是偏颇的表现。     四、 “普世价值”能成为标签吗,“普世价值”能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吗     首先,普世价值是人类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不是某个民族或国家的独特发明。     普世性价值是个抽象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交往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最后以规范化的形式表述出来。它来源于人类的共性,形成于诸多民族的共同参与之中,只是不同民族、国家对普世价值形成参与的早晚、贡献的大小不同而已。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是普世性价值的创作者,普世价值不是哪个“优选的民族”独特的发明,普世价值体系是开放的体系。     事实上,非西方文明与普世价值之间并不存在一条天然的鸿沟。佛教文化所提倡的“众生平等”主张,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互爱”的观念,儒家文化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思想自由),“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主张,都包含有许多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它们都为普世性价值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都主张人类平等相待、和平共处。今天的人们已经认识到,需要努力发掘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非洲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等所包含的普世性价值,寻找出人类普世性价值观念形成的多样性文化资源。     其次,不能把西方的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不能把普世价值标签化。     西方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一些国家自认为是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发明者、垄断者和输出者。他们成了普世价值的惟一认定者。这种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价值绝对普世化的理论,一方面把非西方的各种文明和各种价值当作其对立面,一方面用经济制裁、外交封锁、政治颠覆、武力打击等手段来推进他们自认为是普世价值的东西。假如这种缺少对话的文化相对主义大行其道,必然导致极端民族主义的猖獗,这是对人类尊严、人类文明的严重亵渎。     如果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视为普世价值观念,而把其它文化当作普世价值的对立面或附属物,那么普世价值就变成了人们手中任意摆布的一张牌,成了一个标签,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随便贴。历史告诉我们,全人类统一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并不能产生于任何人的主观设计和良好愿望,哪怕这种设计和愿望本身是先进的、合理的;也不能靠强力推行去实现普世价值的推广。任何人的设计和愿望要想得到全人类的普遍认同,都必然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它必须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际上都能够适合人类绝大多数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切身利益,并且为人们的经验和条件所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具备了条件的价值选择,才有可能实现;否则,任何人也不可能将一种设计强加于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不少人企图将自己所认可的价值模式强加给他人,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实事求是地说,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其中既有共同价值的内容,也有特殊性价值的内容,要具体分析。特别是现代西方文化,它是一个以技术和经济为主体的文化,而普世性文化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范畴,决不是现代西方文化所能包揽的。不同价值观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子,西方国家竭力推行的普世性文化不能不夹杂着西方的价值观念。毋庸讳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个与普世性价值相衔接、相融合的问题,但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克隆西方民主模式、自由理念,而应有其独特的实现方式。     以“美式民主”为例,这一制度是结合美国国情而逐步形成的。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推进了民主化进程,这种“美式民主”,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认可。但这种民主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国家。脱离了具体国情,违背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再好的民主美景在实践上都会成为空中楼阁。而且,从输出民主的案例来看,由于理论与国情不符,水土不服,不但给输入国人民带来混乱甚至灾难,而且使民主精神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在一些输入“美式民主”的国家,民主非但不能成功解决政权与民众间的矛盾,反而使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从威尔逊到布什,长达百年的“民主输出”,不论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受到的谴责远远大于少数执政者的自我吹嘘。     五、中国应该为丰富人类的共同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随着各国交往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使得多样化的特殊性价值观念之间频繁发生碰撞和融合,在此过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得到不断充实、重构和完善。     从实际需要看,由于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更加丰富的价值观来引导和处理,比如,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支配力和创造力空前增强,而人类精神领域内却呈现出空前的混乱与迷惘,理想阙如、信仰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高科技条件下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环境问题、核扩散问题、霸权主义问题、人口问题和艾滋病问题等都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一国或几国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发展中国家要以独立的文化价值融入国际社会,把自身文化中包含的共同价值贡献给全人类,以此来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奉献力量。同时,这也可以改变原先西方总是共同价值的输出国、自己总是共同价值的接受国的状态。由此形成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们既是共同价值的认同者,又是共同价值的创造者的和谐局面。     就中国而言,我们应该而且也能够为丰富人类的共同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价值已显然不足以应付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如前所述,儒家文化倡导的“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完全可以成为具有共同性的价值观念。再往深一点说,儒学体系中的一些基本观念,诸如人本、和谐、太和、中庸、诚信等等,是历经几千年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其中,儒家的“太和”理论,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和”为最高境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对于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资源日趋耗尽,生态危机日显突出的人类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人本”、“民本”理论,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国家社会民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肯定了人民的自主权利。“中庸”思想强调“执两用中”。所谓“执两”,就是了解形势、把握全局;所谓“用中”,就是恰到好处、解决矛盾、谋求永续发展。这种既强调民本,又强调中庸的思想,对于解决南北差距、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世界难题,无疑也是有着重要借鉴、参考意义的。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并且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也正是现代社会或所谓“后现代社会”的人们永远需要的基本价值观与人生哲学。     在当代的国际交往中,我们倡导“和平共处”,“和平”也应成为人类共同价值。没有和平,还能剩下多少“自由、民主、人权”?此外,为什么“以人为本”不能成为普世价值?为什么“和谐社会”不能成为普世价值?以强调“对抗”为特点的西方文明难道不能从讲究“包容”的中国文化中受到启迪吗?为什么“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不能成为普世价值?现在世界上饥民人口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消除贫困”应当成为普世价值。     总之,人类共同价值的探索和发展未有穷期。中国理应为此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甄 言)rs238848.rs.hosteurope.de: G- H# w; q+ @$ X& L7 Y& }# J
) y' _, T. [, e4 H
Share |
Share

http://www.d o l c.de/forum/viewthread.php?tid=752567
- ]  n8 z/ A# x2 d2 h% Y2 z6 `1 a. f  g$ k2 e0 O  `
(转)既有我雷锋精神,何须你普世价值?
0 X. u2 ^, |0 N$ f* \; y/ V--不是因为本家我才挺司马南的% C! X0 F  N+ A/ B5 _# |# M0 @
司马平邦
5 Q  S0 e( n0 `0 \8 H! x* j, w5 a. Z1 W& h
普世,有没有,没有吧,有吧,没有吧,有吧。
/ O5 {; y/ V! a5 R人在德国 社区! i; D" B- I6 R
佛家是这么说过,要普渡众生嘛。人在德国 社区1 Z* C0 I( G& B5 p5 Y4 t& S

+ y" |* Q$ a5 t: g我尊重佛,但不信佛。8 ~* f. V' X3 s7 k5 C- J

2 c) A0 X+ P9 Y& E$ O3 mrs238848.rs.hosteurope.de但现在吴稼祥先生或吴祚来先生的“普世价值”好像不是来自印度,也和唐僧、猪八戒没关系,可能和白骨精有一腿也未可知,《西游记》里是没提过。
/ L" `! P5 [6 O6 X
6 Q  V+ E% o  |+ }1 H( U$ Trs238848.rs.hosteurope.de看到司马南先生也参与到所谓“南北战争”的普世价论争中,也想说两名,但绝不只是出于本家的关系,因为我的司马平邦只是笔名。2 S; I+ x  _  u: Z. k* C

# M; s' D& w+ {. F; J' M5 H) k0 q首先,如果有“南北战争”,如吴稼祥先生所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是北方摆平南方,只有蒋介石带的北伐军还算给南方挣得点儿面子,从秦始皇到唐太宗,到成吉思汗到努尔哈赤,再到毛泽东,从来北兴南灭。人在德国 社区& f( [' c' |! d
0 p# }3 v) c  M
宿命啊。吴先生既然想用“南北战争”来放大渲染《南周》与《北晚》的屁大点儿争论(窃以为,这种渲染居心不良,而吴祚来说的什么龙须沟中南海,明明是挟“中南海”以收拾“龙须沟”嘛,卑鄙),那我就告诉你结局吧。! \( L, A* R% ]0 t9 ?! V6 g

' \. i% ]; w3 ]; _/ l1 l. B8 T$ B其实,姓“吴”的和姓“司马”的打架,最经典的例子见《三国演义》,曹孟德那么强大,雄兵百万,仍在赤壁被吴的大将周瑜打回去,几十年后,司马家代替了曹,嘿,吴就给灭了,司马南先生现在有点儿势单力孤,司马平邦支持一下,再加上司马迁(历史规律),姓吴的要倒霉呀,建议二吴快快降旗高挂,司马大军还可以不屠城,流放你们西伯利亚了事。+ I' w5 H7 }3 ^% W: u) X
, H6 S  D4 _. q  j8 x- \9 _
如若不然,铿铿铿铿,古书上都怎么说来着?1 f7 ]) s7 O: z% C( `4 Q
+ d3 C: U/ t$ @2 d/ j7 j5 o' s
逗一下,二吴先生别当真,司马南也别当真。rs238848.rs.hosteurope.de* J8 c) u, g/ H  l$ C3 T0 v) Z

! |2 s7 w2 X4 y0 j3 D对,中国人就是太当真,针别儿大的屁事,当成天大的,说成普世的。
# I6 c# n* J9 B1 j0 ?人在德国 社区
3 h9 q. G0 P! T& }昨天晚上,四川卫视播了1小时专访,河北一位亿万富翁王文中大地震之后率20多人的农民和大学生志愿者队入川,义举感人,这兄弟现在也是河北衡水市芍药村的支书,他的经历很传奇,也很简单,就是赚钱之后回报家乡,这次为地震,自己出了几十万,命也差点搭在四川了――你说,他够不够普世价值?人在德国 社区8 U2 g! m  {( d( Y3 p/ P

' \& u$ z; |( f$ W0 ~2 f& Urs238848.rs.hosteurope.de6月初我采访他时,真的就给他做了个套,问他:王书记,你是有普世价值之心的人,请你讲讲你是怎样实践普世价值的?
3 w( p2 j, i) k9 C8 U/ _, A3 W- x% q# P1 H7 h
老王马上对我抱以鄙夷和不解的目光,说:司马,啥是普世价值?俺当过5年的兵,俺这是雷锋精神嘛,当兵的人都知道中国人要有雷锋精神嘛。
! ^) Y% g! v' zrs238848.rs.hosteurope.de6 \# W$ r$ F. f* }5 Y  q8 N$ ?
老王的回答,至少说明两件事:
9 L% ^! \6 F# ^  E; K# G0 o: W
. q; o) n! J3 h第一,普世价值,只是某些知识分子(我和司马南都除外)的自渎罢了,老王这样既做过大事(赚钱不少),也明大理(回乡当支书,实践三农),又有过义举(舍命救川民)的人,肯定不买帐也不关心的,估计跟他赴川的20多个北京大学生和芍药村的上千号村民也是不理的。
6 T1 f3 r; z  Q' ~8 C# c人在德国 社区
& i' l" J/ u# f* M第二,雷锋精神,是中国民间和官方价值观里“善”的最高境界,说了多少年,也实践了多少年,大家只认雷锋精神,既有雷锋精神,何必普世价值?+ z) c! Q: R8 S% ?; N3 a
人在德国 社区3 w- t  o* ]$ Q$ Y! o9 H
向雷锋同志学习。
$ B: [9 c7 z2 Frs238848.rs.hosteurope.de
) c7 c6 p& p, U) {3 i  C9 g1999年在哈尔滨火车站看到一个70多岁的瘫痪老爷爷在进站口伏倒,屎尿渗出,恶不可闻,我想到这个大男人最后活到这个份上,哎,如果自己老了也这样悲惨,无地自容……于是背着屎尿皆出的老人家奔了厕所,老爷爷伏在背上热泪直流,打湿我后背之衣,后来在厕所处理完毕,老人家的老伴也找来,一边给我擦衣服上的秽物,一边说谢谢你小伙子,你真是活雷锋啊。* F+ A$ k' F, `! D$ Q6 b; O9 L* O2 L1 h
" E) }6 j0 I+ `& B, m* \
当时我想的是,我不能让一个活了70年的男人最后落得当众解带方便的下场,这样没有尊严的时刻将是不可想像的,人人都有老的时候,我是为自己背着老人进厕所的。# x/ M1 A1 [2 Y3 t" W- v$ a

4 ^* K* ]1 E1 P$ Y- O) n老太太当时觉得我是“活雷锋”。
% ~& q/ g; B5 ^" K$ trs238848.rs.hosteurope.de# U5 K: _+ P5 f* S5 A
但我现在觉得,我就是一个“普世价值”嘛。8 K; X3 F7 B. U  g
1 c2 A+ V* W3 u- q
舍自己为别人(我这件事不算),这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以前这种品德似乎被政治化神坛化了,让人觉得很生硬很假,但你真的做一回,就知道它对别人对自己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
, t/ ^# G0 x4 [
- d. ?; m& e$ G! r1 G5 ]4 G非常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有些人一定要把大地震中的种种壮举和义举,把那些伟大的教师和伟大的儿童都说成普世一派,难道普世价值降临中国之前的2007年我们还在茹毛饮血?" r' E* ^/ ~$ K! Z! a! ?4 t1 p- s
# `8 ~7 X% Y4 L2 y* ~
吴稼祥先生更有趣,他在《中国爆发“南北战争”?》一文中说:rs238848.rs.hosteurope.de! J6 r( H' D  ]* |  i
rs238848.rs.hosteurope.de/ B. F3 p! o7 h' }9 i$ D
如果说这个说法还不够直接的话,经胡锦涛主席亲自审定的文件则有更明确的表述。在“暖春之旅”结束的时候,中日发表“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说:“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对在长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拥有的文化的理解。”这个声明可不是一般的声明,而是国策声明。这就是说,“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是当前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这可不是一般的个人见解。
/ r  w4 }6 u! H3 ^: v* ?6 s  \1 p) P+ S) D/ K
司马平邦以为这里的普遍价值,重点并非是道德准则,而是关系与利益,让一个大国元首在一个关于国家关系的行文里只讲道德――你蒙谁啊。
4 U8 _$ i  _: \8 C! t; q$ J4 c, V
- M* @+ ^( _* z( I  w* p谁都知道中日为什么要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是中日相爱了吗?只是须要相处而已,反正谁也暂也灭不了谁。
( |% [' }. B3 y5 I6 a: xrs238848.rs.hosteurope.de( m) \7 H, H0 K
再说,什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 f0 j' Z7 S) l+ {) ]
; r; p6 U/ J0 D% q0 [' n# r
政治互惠,利益博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哪有真正的标准,哪能有真正的标准?
5 F2 X: u  n5 e5 q) k! D  Mrs238848.rs.hosteurope.de
& ]) @0 L9 w' C不知吴稼祥是真幼稚还是装幼稚。
* p7 F$ }) X* H! O2 Krs238848.rs.hosteurope.ders238848.rs.hosteurope.de# l; b4 F# p% d  J. \
不过看他动不动就把dl喇嘛这样的假和尚真政客“老人家”长“老人家”短地挂在嘴边,我觉得他是真幼稚,不是老黄瓜刷绿漆。
7 f  `1 M; Z/ ?* }rs238848.rs.hosteurope.de
; Y' X: i0 d# G& @0 _" i我们对未成年人,向来宽容。8 B' }" |0 c% J3 g
) j5 m& Q+ F7 x5 K. @  G4 v
吴祚来在《北京龙须沟不能污染中南海》里玩得可就不是真幼稚了。
# ?# a$ N- Y' n# u  C- c2 g) F( k: }+ t! s; m$ x9 k
他在文中说:5 @$ f6 h* o( o2 Z
. k8 a9 A$ h. I8 n
我想告诉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没有普世价值就没有和谐,人类正在由资本主义向价值主义过度,看看各国对中国灾区的援助,看看各国各地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博爱精神是仁慈互助,这就是伟大的普世价值,无关种族无关意识形态无关社会制度。人类要环保、人类要和平、人类共同热爱奥运、人类共同维护正义,人类在精神理念上越来越统一越来越形成共识,这就是普世价值,也就是共同价值。人类形成了共同的市场,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全球一体化正在形成,人类的价值统一因此是必然的,它使人类形成一个精神整体,而不是以种族国家画地为牢的部分,共同的人性决定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不承认普世价值的人,就是不承认共同人性的那些反动力量。rs238848.rs.hosteurope.de  h7 {# ?, j% ~* H3 i! P8 [

0 v% J/ x6 _7 G3 Z" w7 _我去,我就不承认普世价值,你给我一个反动的帽子戴上吧。rs238848.rs.hosteurope.de! L' n, Y$ w4 {6 t# B+ ^% B, J
人在德国 社区; s* z! O% b# t. x1 T
没有普世价值就没有和谐――“和谐”这个词好像产生好几千年了吧,“普世价值”是和谐的妈妈还是奶奶呢?那它哪年被分娩出来的。
& ?1 D, ^; e  J) h+ V0 k2 Q9 T2 m8 d" {1 ?; E  F
资本主义向价值主义过渡――你疯了吧,又造出个“价值主义”,我也会说,人类从来是从“生主义”向“死主义”过渡。' A7 ?( `4 C4 U( \
rs238848.rs.hosteurope.de' Z' ?& C5 j+ H  B5 W
还有,吴先生的话里,好像四川大地震是“各国”出力摆平的(让我想起了悲惨的租界时代的旧上海),刚刚还有统计出来,国际社会对此大地震的援助,是几十亿人民币加上几百个人丁,而中国大陆的个人捐助达到几百个亿,志愿者达到106万,中国政府又拨出 700亿,真正让我们度过难关的是中国人自己――用我们的同族血性,用千千万万王文中这样的义士的雷锋精神,普世价值明明很好,但在这里被吴祚来用在这里,倒像当年那个“从峨眉上下来摘挑子抢夺抗日果实的蒋该死”一样不堪了。' [; N* i' v3 r$ Q1 U* d
人在德国 社区7 f" b* S* k# C' L# f; p
我要说的,大地震之后的救援,伟大的中国人民主要是听从了传统的道德的感召,而这种传统道德至少现在可以用“雷锋精神”一言以蔽。2 |* |4 Z6 D' s) t9 s* a
3 ]( {, H0 z% H6 ], j+ d7 P: l7 m
而任何普世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如果有,它首先要承认和尊重直至被包容进该民族的精神传统里,但既然被包容进去,我们又何必要它呢?吴稼祥与吴祚来最错误的地方是一定要把普世价值和中国传统价值对立,一定要逼着我们承认从前传统精神和道德的是一滩狗屎,现在的普世才是一堆黄金。人在德国 社区+ p3 D5 N( p; `" o/ M3 e1 S, e+ d
4 X8 x- r' v, o' w& D
那我们只能说,滚,既使是一堆黄金我们也当它一滩狗屎。2 n* E& l' S" k, T  C/ o  L

2 a( F* R% I( P; B' ^: f% ^人在德国 社区就我所知,雷锋精神――中国道德价值观的极致价值,美国人做不来,日本人也做不来。rs238848.rs.hosteurope.de( a0 l- P: c" @" ]6 W& e+ C
人在德国 社区9 y, _' @: s& ?6 E
我爱雷锋精神,虽然我不一定能够真的完全做到那种舍己为人那种团结互助那种和谐亲爱,但我知那是道德和价值观的珠穆朗玛。
) V1 q" D" [" y4 V( v3 ]2 {3 g8 I9 r4 l' A7 k# a
吴祚来在这篇博客里还说什么胡锦涛和温家宝在灾区说的最多的是“关爱生命”,就这些打动了世界,因为它是普世价值。
4 {5 P- w0 k1 w, Z: R5 {0 o( f! a- I, |* o0 H9 I9 Q. I
呵呵,我相信,在现任之前的任何中国领导人都说过类似的话,人人都知生命的可贵,至于老外们,他们那时没听到是他们耳背,或者根本不想听到,我也不相信一句“关爱生命”就真能打动世界。我的记忆里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教育过人民“不关爱生命”,这一次,中国政府的救援只是做了一个政府该做的事,国内有些精英和国外有些媒体故意夸大当下政府在生命救援上的“关爱生命”其实也是有意矮化“以前”共产党政府的形象,给海外的印象好像中国政府从来是草菅人命杀人如麻,今天一震突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 F. N9 p; i3 c- F) e8 {0 O% `  S% _# Q, j6 N0 [- D
我可以证明,在我30多年的成长里,一直是走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阳光雨露充足,所见所闻,温情与关爱是中国最大多数的状态。
$ z4 ]: H; y2 {% h8 K
. G6 C* @2 \3 ^/ g/ x0 w所以,我爱中国。
2 D- ^  t+ d6 p( _4 V  {
2 c4 z: I, o' o3 a- K: w# `3 f8 ~( Zrs238848.rs.hosteurope.de当然,历史有错误,历史有遗憾,错误也会有审判,遗憾也要有补足,但故意放大这些,就是阴谋,是居心不良。
" D+ `& d  S5 [7 B2 {
5 ^; K" `, u& x+ q其实吴祚来的这篇文章最不良的还是标题:《北京龙须沟不能污染中南海》。
0 [; j, H9 L! x$ ]- Q" E' Y( V  }8 f7 Z8 C/ z; z7 V
明明是挑拔“中南海”和“龙须沟”的关系,谁是中南海谁是龙须沟,不必我说读者自明,假刀杀人之手比杀人之刀尤为险恶。; |  m7 ^7 N. ^: l7 F0 k
+ v. e% J. n7 |1 t  p
说不当真的,又当真了。人在德国 社区$ W4 L3 Q5 g+ C4 z8 ?2 S2 x$ M

, d# P2 I4 ~. r其实,龙须沟如果还有,也早就被治污了,再说龙须沟是不是能流进中南海,也存在地理考证,这个周日我倒可以亲自考察一下。
  l9 D& m# p$ Prs238848.rs.hosteurope.de" j+ Y) w9 L3 y9 ^, G
我倒是觉得那些飞来飞去的臭苍蝇臭蛟子才最可恶,它们东飞西走追污逐臭,传染疾病,他们的传染一般也是有规律的,现在随身携带是标签“普世价值”的杆菌,趁着哪个不注意就给扎上一针。
( l; M; d) Z* g* Z人在德国 社区rs238848.rs.hosteurope.de* g1 Z/ I# q2 n; {! c, P& _/ E
奥运来人,老外们乌乌泱泱地进入中国,这种臭苍蝇臭蛟子也多起来。& t$ R- A4 G$ K. X
/ [6 C2 a) C6 W" g3 M$ z
大家要多备苍蝇拍。# U& C8 q+ i! r

  t( _1 f# v/ |4 V1 g0 Z4 Mrs238848.rs.hosteurope.de转自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29118.html
Wrong can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
别跟我学。姐是个传说,姐用自己的行动写着自己的传说……

TOP

http://www.d o l c.de/forum/viewthread.php?tid=753996/ W$ T* f, ]# `9 a

! _3 e+ g4 G- r& Lrs238848.rs.hosteurope.de看过电影《卢旺达饭店》之后,谁还喊普世价值我抽谁!ZTrs238848.rs.hosteurope.de8 M( N+ i; C  V/ ?+ x, o% |1 [
今夜又无眠,看过了电影《卢旺达》饭店以后思绪万千,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平抑心中的憋闷。rs238848.rs.hosteurope.de0 S7 T) p9 ?" d2 z
rs238848.rs.hosteurope.de: o$ i9 o" q! L& u, g( I) W
《卢旺达》饭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的背景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小国卢旺达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事件,在那次持续100天的屠杀中800万人口的卢旺达,将近100万人被屠杀,堪称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大屠杀。$ U& o, f0 J* z4 V- D# B- Y

& c# d% D6 y7 x3 W0 S" N这次大屠杀的起因是种族仇恨,然而仇恨的种子却是曾经统治过卢旺达的比利时殖民者及其后来的西方民主国家所播撒的。9 A0 |. q0 P3 w  U! @- D0 [" r
5 k1 a% q5 x1 z* j! C+ S; W+ F$ R, y
卢旺达部族矛盾由来已久。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卢旺达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国外的难民多达50万人,原本和睦相处的两部族反目成仇。这次内战便是部族矛盾长期蓄积的恶果。
8 l) F/ q# J. O) T$ Qrs238848.rs.hosteurope.de
9 a3 D( A. k+ T* G4 D2 r! W另一方面,这次卢旺达部族仇杀也是一场争夺土地的战争。卢旺达独立时人口仅有300万,到内战前夕已增至800万,而国土面积仅有2.6万平方公里。作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卢旺达许多农民无地可种,难以谋生。在此情势下,流亡国外的难民要回国,而国内居民又担心危及自身生存而反对,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R; P& {; H! N- Y9 T. b8 i/ U1 c
7 }6 t% `7 h% O" O- _  V, k
但卢旺达内战悲剧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则在于西方鼓吹的“多党民主”浪潮的冲击。1990年10月,卢旺达内战初起之际,西方以停止援助相要挟,迫使当时的总统宣布实行多党制和西方式的民主,并于1992年4月吸收反对党组成多党联合政府。没想到,勉强移植的西方多党制民主模式,非但没有带来稳定繁荣,反而使党派斗争进入政府决策机构,政府的施政能力被大大削弱,各类矛盾加剧,全国局势早已近于失控状态。: s' o( `& J$ n8 w% q6 @1 U) i. L
让我们回到影片中,来看看那些发人深省的细节吧,影片中的主人公保罗,是一个当地的胡图族中产阶层,在比利时商人开设的饭店里任客房经理,有一图西族妻子和两个孩子。因为头脑精明、处事灵活而受常住此地的西方人士的赏识。长期和西方人士打交道,使他颇有些国际视野,对种族问题态度也十分温和。冲突发生之前,他曾乐观的认为有着西方政府的斡旋和维和部队的控制,加之总统与图西族反对派的和谈协议签署在即,一切都会很快过去。然而灾难却在一夜之间降临了,比利时老板丢下了非洲的员工跑掉了,机场封闭,水电供应时段时续,居住在饭店里的西方人陷入惊恐之中,保罗的家人和邻居也面临政府军的生命威胁。保罗通过电话说服远在比利时的老板,使得饭店维持经营,同时收买军人解救了家人和邻居,接受从暴徒手里拯救的妇女和孤儿。此时的卢旺达饭店,因有加拿大军官为首的少数维和人员的驻守,尚算得上暴乱中心的绿洲。未能离开的西方人仍然能在这方寸之地坦然享受歌舞升平的日子。而即将到来的法国援兵,也让保罗看到一线希望,认为西方国家不会任由卢旺达的局势恶化。人在德国 社区/ `1 ~+ {3 `, Z

2 U' r9 Y  e4 g5 f# f& Hrs238848.rs.hosteurope.de法国军队很快就来了,然而他们对这里的局势丝毫不感兴趣,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滞留此地的西方人的安全,并尽快带他们撤离。西方的牧师丢下他们的黑人信徒走了,信誓旦旦的英国记者匆忙地从钱包里抽出点英镑丢给他的图西族情人也跑了,平日和保罗交情最深的加拿大军官发完一通牢骚,叹息保罗是非洲的黑人而不是白人之后也闪人了。
( Q& H# E! E$ k7 m) V* f+ wrs238848.rs.hosteurope.de/ C! p6 i) a+ w! P5 U/ U
卢旺达饭店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时刻陷于危险之中,保罗寄予希望的西方军人在撤离时能给予的承诺,仅仅是四个非武装的警卫。& R4 x( N0 `: E- n$ C
  z% ]9 y! o6 g( l* @3 C4 M
[ 本帖最后由 hettyw 于 2008-6-25 03:34 编辑 ]
Wrong can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
别跟我学。姐是个传说,姐用自己的行动写着自己的传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