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 国际粮价飙升的真相

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15680% {) P2 P9 K2 z0 d" I

. [( Y; A  N8 u  D

国际粮价飙升的真相


& \8 C; s* S# S; r. c% {! `3 n  p# q' X& c

张 进 

    ! Y) Z% w! k  r5 d/ |) I: B; d
    国际粮价持续上涨,是当前世界一大热点问题。粮价飙升不仅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还可能引发局部或全球性粮食危机,导致部分地区政治动荡。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专门针对粮食危机召开联合会议,刚刚结束的八国峰会也把粮食危机作为重点议题之一。+ _" i# X0 b4 j6 J) ]
    国际粮价为何而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抑制粮价?对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说法,从中可以窥见各自的利益诉求。! Q  F4 K1 s$ ?! u& n$ F3 W$ |8 }* S
    一些发达国家把矛头对准中印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指责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需求推高了粮价。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现在有3亿印度人每天多吃一顿饭,再加上10亿中国人开始喝牛奶,这当然会改变我们的牛奶和其他(食品)的消费比例”;美国总统布什则表示:“印度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是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5 X; y9 e. N) V3 g) P" m3 B5 o: c
    7月9日闭幕的八国峰会,还发表了《关于世界粮食安全保障的G8首脑声明》,认为粮食生产大国的出口限制,是世界粮食价格飞涨的原因之一。由此呼吁国际贸易组织制定关于粮食输出限制的新规则,要求撤销粮食出口限制,并呼吁存粮丰富的国家对粮食缺乏国家提供支持。
$ f9 U2 E0 d3 p* W. X: U6 M    显然,以上言论代表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对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7月8日下午在出席发展中五国领导人集体会晤时指出:“把当前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人在德国 社区3 A- }* D, T* e; L7 M
    确实,全球粮价上涨有多方面的原因。把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态度。
/ S- l& r* H) X$ q+ ]$ K/ h    最近,英国《卫报》的一则报道引起了众多的关注。该报道称,世界银行通过研究近年来粮价走势,并逐月分析了粮价上涨与生物燃料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结论:欧盟和美国发展生物燃料是推动粮价飙升的主因。
$ E' `/ }) Y3 e8 d, K: \    世行的报告说,生物燃料的生产从三个方面扭曲了粮食市场。第一,它把粮食用作燃料,美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玉米现在用来生产乙醇,欧盟大约一半的植物油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第二,农民被鼓励留出土地生产生物燃料作物;第三,它刺激了对粮食的金融投机,致使粮价越涨越高。7 B0 d2 U2 d7 x
    世行的这一结论与西方发达国家将粮食危机主因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形成鲜明反差。在各方争论高粮价成因之时,世行的报告为还原世界粮食危机真相提供了佐证。rs238848.rs.hosteurope.de" ~& O/ X: Q# O* v
    即使从粮食消费的角度看,西方国家也比发展中国家消耗了更多的粮食。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今年1月份的数据,在肉类消耗上,2007年美国人均肉类消耗量是124公斤,西欧是89公斤,中国人均食肉才54公斤,印度的肉类消耗量更低;在牛奶消耗方面,2005年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量为268公斤,而中国同期仅为21.7公斤,印度为90公斤;在粮食消费量上,2007年美国人均谷物消费量为1046公斤,而中国人均不到400公斤,印度只有178公斤。人在德国 社区1 E5 e/ X" D' Z  u0 V" {
    中国多年来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总产量一般都会大于消费量。2007和2008年度中国预计大米产量为1.295亿吨,而同期消费量约为1.27亿吨,供需基本平衡还略有结余。中国主要的粮食进口项目中只有大豆一项。
( w/ O  y: Z& O7 v4 ?# v0 D3 k    其实,寻求国际粮价飙升的成因,并非是要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要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以便有效地解决危机。如果认可世行的报告,人们对解决高粮价问题就会有新的期待,比如,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粮食产量,更科学地分配有限的全球粮食产量、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同时,开源仍需节流,要节约粮食,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切实加强应对粮食危机的国际合作等等。$ B# g) j; ?4 L7 b- \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7月11日《工人日报》)rs238848.rs.hosteurope.de: r# v+ [( R% O  P2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