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 比流血更残酷的战争

本帖最后由 搞不懂. 于 2009-2-24 00:57 编辑 7 Q' j- B9 o1 _2 P: ?. L) h4 T
rs238848.rs.hosteurope.de6 e/ V, j# S6 ?- F$ z
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17233
% `1 N" U7 C/ B- B& X3 X- s. E, s4 s; L7 {8 M) Z% P7 ?: z" J' N

比流血更残酷的战争

' g! v3 g& J, c. A; x

潘启雯 

    ! O9 `# }  M) u6 J4 H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也是愚蠢的年代……”在大文豪狄更斯的笔下,时代是矛盾而躁动的。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正因为能源短缺、金融扩张、股市暴跌、粮食紧张等等而危机四伏,恍然进入了另一个“战争”年代。事实上,战争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关系到很多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然而,现在已经不是踏上他国土地进行侵略才算战争的年代,也不是靠火箭大炮去攻城掠地才算战争的年代,石油、粮食、水资源……在21世纪初的时候,已经慢慢演化成种种悄无声息的战略武器,世界各地因之而硝烟四起,浓雾弥漫——也许它们之间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近期出版的一系列有关出版物,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残酷现实。rs238848.rs.hosteurope.de) s# }1 P5 P2 u' e7 V
rs238848.rs.hosteurope.de) ~% a/ d: O8 ~, \# Z
                    《石油大博弈》:“黑色血液”掐住人类命门
7 ?9 o, H, t' C" x+ l+ g
4 i" z  A6 y. i* a1 ~rs238848.rs.hosteurope.de    当大家为汽油价格不断上涨头疼不已时,你想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一切吗?又是谁会躲在一旁偷笑呢?时至今日,油价早已成了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战争武器,是21世纪击垮对手的“杀手锏”。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的《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和权力的斗争》中文版的问世也许正是迎合了当下“石油话题”热潮。从篇幅和字数上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和需耗费较长时间读的“厚书”。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有着很好话题效应的纪实作品,所以在一些情节和细节上,大可不必信以为真。
# m4 n3 d/ b1 J$ c; B    石油就是财富,石油就是权力,过去150年的世界历史,从一定角度看可以说是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战的历史。谁控制了石油,谁就能够控制和制约其他国家,经济援助政策也好、战争也好,多数目的是为了石油。在充斥着血与火的战争迷雾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战争,这正是石油。耶金对石油历史的全景式扫描正是揭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 I3 X' W" f% e" D- D
    诚然,在大多数时候,这“黑色血液”确实成了对财富与权力争夺的首要因素,“石油在整个20世纪都意味着控制权,而对这一控制权的角逐正是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也开宗明义地点明了本书主题。实际上,石油也正好掐住了一些国家的命门,已经成了控制社会的兴奋剂,它的一点波动都会让大家的神经剧烈颤抖。这种颤抖源于某个蓄谋已久的策略。当全世界的人开着私家车抱怨油价上涨时,谁知道这是不是哪个石油巨头和他的政府上演的一出好戏呢?从作者展示的石油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大家可能会感到越来越恐慌。人们越发依赖石油,抢夺就越厉害,对石油的操控就越像控制核按钮一样危险。当掌控者从某个国家那里感到了对自己的威胁,或者需要更多的资源时,它会利用这个按钮制造恐慌,使对手的社会生活崩溃。如果这还达不到目的,干脆就来点更硬的手段。1973年的石油危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无一不为此做了例证。3 R% i. J7 w1 a. o3 j
    对于中国来说,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使得中国的石油行业体制改革问题更加尖锐,也遇上更大阻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石油大博弈中,中国经济除了要学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还需要学会很多生存法则,才能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从容不迫,走得更远。% q* H" P' }# S0 A
    延伸阅读:《能源战争》
- I! w. d2 ~- R8 I! @    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非洲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然而,由于投入和风险巨大,一直以来都无人涉足非洲石油的开采。直到最近,中东原油价格飙升,加之先进技术使得开采作业不再像从前那么困难,非洲大陆立刻成为几个大国竞相争夺的香饽饽——这不禁让人回想起19世纪时在这片土地上展开的殖民地抢夺战。据悉,美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已经超过了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量。对世界,对非洲人民而言,这新一轮令人眼花缭乱的石油繁荣意味着什么?为了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约翰•伽思维尼恩开始了他的旅途……于是就形成了这本书——《能源战争:非洲石油资源与生存状态大揭秘》。rs238848.rs.hosteurope.de8 n, X) `6 _8 [+ \5 w
    伽思维尼恩穿行12个非洲国家(从苏丹到刚果再到安哥拉),他与各色人等交谈,有军阀、公司总裁、石油强盗、激进分子、牧师、传教士、石油钻塔工人、科学家和银行家,还有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生活因埋藏于他们脚下的黑色财富而改变,而这种改变并非都是好的。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故事。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世界新兴能源热点地区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障碍,希望和绝望。
0 u4 s. Q* b, L' }) x# h) A
3 R3 W1 r  L9 o5 Q! C: g                       《粮食战争》:“沉默海啸”席卷全球
. ?, B/ c$ Q/ R3 p$ V人在德国 社区

; ~& C8 s2 ~2 ?  }8 c& R' L3 h. P: z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粮食供给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然而,当世界粮食库存只能供应人类54天的消费时,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危机阴霾过去似乎只是存在于电影或者科幻小说之中,而今它却成为了事实。目前全球1亿多人深陷粮食危机和恐慌之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并把这场如瘟疫般四处蔓延的粮食危机称之为“沉默海啸”,其成因复杂应和着美元危机、资源危机、次贷危机、股市危机与金融危机,正对世界经济乃至国际秩序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0 x/ j  F; J# i$ t+ O4 t
    气候问题、干旱、某些国家粮食储备下降,和所谓新兴工业国对耕地的侵占……当下一些专家这种不分主次、不辨真伪的笼统分析是无力的,他们并没有真正抓到这场粮食危机的要害。至今为止,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澳大利亚等产粮国的灾情已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状态。而粮食储备下降、工业用地增加都是渐变过程,怎么可能导致一年内粮价如此疯狂?那么,这场“沉默海啸”又是何以席卷全球的呢?谁在搅动全球粮食这个“大盘”?他们疯狂“炒作”的战略目的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英国发展社会学家拉吉•帕特尔博士撰写的《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中找到了新的答案。帕特尔博士从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独特角度对全球粮食危机进行了精彩分析,研究了世界粮食体系的历史和世界食物体系形成的几种方式,指出了那些针对食物体系的国际主义政治的复杂斗争。2 V5 h' O! ~- Q
    帕特尔明确指出,全球的粮食生产呈“稳定步”增长的趋势,供应端不是问题,市场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而这些“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残酷战争。从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居于这场战争优势地位的是美国的国家力量和意志、国际金融大鳄、世界粮食巨头、食品工业巨头、超市巨头;数量庞大且处于被动地位的是农民和消费者,还有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人们不禁会问,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这场战争的呢?说得直白简朴些,现在的粮食危机实际上是一场富国和世界粮食巨头通过不合理的“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
8 ~; e. i' [- M; C* s    那么,在粮食价格暴涨的形势下,全世界的粮食生产者——农民或农场主,能够获利甚丰吗?现实表明,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跌带给生产者更多的是伤害。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转型慢的特点,而且生产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如果生产者完全跟随市场信号,在看涨的鼓舞下全力投入,很可能等到的是暴跌后的破产结局。其实,全球的粮食生产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者的艰难处境一如既往,他们既要与自然灾害、落后的生产力作斗争,又一直在与市场以及“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战。当饥饿和富有让上帝的天平无法平衡时,飘摇的粮食生产者不仅在理想和现实间颠倒日夜,也在一场场无法自控的危机中不知所措。而唯一的出路,或许正像帕特尔博士指出的那样,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粮食富国、粮食巨头和食物企业进行波澜壮阔的斗争才是解决粮食安全和粮食危机的根本途径。人在德国 社区8 p+ @6 ?2 q: a! j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那么,中国的粮食是否安全呢?在此轮粮食危机中,也许我们能安然度过。但在下一轮的粮食危机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乐观。因为我们已经在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框架下,绑上了与美国比拼财力,以维持独立粮食生产体系的“战车”。因此,这场“沉默海啸”起码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一是粮食市场的涨价并不能有效抑制需求,也不能有效扩大耕地,这是世界人口数量以及需求量刚性决定了的;二是粮食贸易商的职责就是把富余地区的粮食运到紧缺地区,同时通过价格给农民传递信号,告诉他们增加或减少农产品种植的面积;三是虽然四大粮商手握全球80%以上的农产品贸易,但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随时可能把世界上粮仓最少的那家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这样的投机应对措施就是政府应该控制出口、鼓励进口;四是建立具有主导权的粮食市场机制已经迫在眉睫。8 p: M! S. D" X# j7 E; L
    延伸阅读:《粮食危机》
6 c+ |: }$ H$ A0 D    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入手,通过超强的思辨能力和翔实的史料,揭示了围绕“粮食”正在进行的一场不为人知的阴谋。, p2 k/ z! C4 u- K& B
    这本《粮食危机: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在作者妙笔生花的描述下,生动地展现了英美权势集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粮食的控制,以及“绿色革命”、“基因革命”、“人口控制”等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内幕,同时为人们揭示了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社会政治精英如何处心积虑地打着“科技进步、粮食援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幌子,为自己维持支配世界、主宰人类的霸权创造条件。
( h$ A0 Q# f, S: S) N9 m0 J
  ]( \3 \0 U% E% C                 《水资源战争》:“生命之源”私有化和商品化危机
% [1 z5 |. F' s# X# S, f+ S; N" qrs238848.rs.hosteurope.de' l$ d9 ]7 w3 _, v# w
    人类生存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资源——水,正在逐渐消失。事实上,全球水资源短缺有可能造成21世纪最严重的生态、经济、政治危机。是谁正在使这个问题更加恶化呢?是大公司。加拿大作家莫德•巴洛和托尼•克拉克在《水资源战争:向窃取世界水资源的公司宣战》中记录了在国际贸易协定支持下正在迅速扩张的新产业:水的私有化和商品化,描述了跨国公司,包括投机资本、重工业、瓶装水商及两大软饮料巨头,是如何掠取世界水资源,经包装后又以高价卖给人们的。这种行为正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并损害社区利益。作者明确地宣告:我们必须成为世界淡水资源负责任的监护人,我们需要重新建立对被私有化夺走的水服务的公共控制,修复遭到损害的河流或集水区,制止越来越多的大坝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无法估量的破坏。人在德国 社区4 y) h- Q5 W' \, r. m$ a
    此外,两位作者还这样估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不得不改变经济结构以应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困境的国家。如以再生水资源开发来取代部分的冲厕用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养殖业用水;沿海城市利用海水来替代淡水资源,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冲厕用水就使用海水……节流为先,这不仅是根据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所应采取的基本方略,也是为了降低供水投资,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合理选择;强调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t3 C$ ~" h8 m3 m. v
    延伸阅读:《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维》人在德国 社区  b  v" l# @, Y( D1 R1 h
    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水资源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的危机。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思考采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以解决今天的城市水问题。这本《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维——是僵局还是希望》从客观和建设性的角度对城市水问题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以前瞻性的目光分析了城市水管理中的前沿知识和经验,从问题和科学发展规律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城市水系统的当前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的中文版是在英文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增加了有关中国城市水系统的内容,以便使读者在了解国际思想动态的同时能够引申到对中国城市水问题的思考和讨论。rs238848.rs.hosteurope.de6 K$ c0 A4 H/ A/ V! {* Q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9 s1 i6 ]! s; w1 Z% \4 [  w" F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