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一个隐喻

● 乔新生(武汉)

  众人期待的亚洲杯决赛已经结束了,中国队以1比3负于日本队。这样的结局对中国球迷来说可能是痛苦的,但足球是圆的,球迷们只能在客队的狂欢中黯然神伤。

  这场足球赛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在此之前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风波。部分中国球迷在球场上用球迷的语言表达了对日本人的情感,没有想到引来了日本国内的强烈反弹。日本首相发表谈话,日本外相将球迷和两国的政治联系在一起,使得足球比赛有了浓重的政治色彩。这是两国关系不正常的表现。

  作为历史上充满着恩怨的两个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尽管两国领导人在外交场合极力营造两国友好的气氛,但在民间,中日两国始终剑拔弩张。

  一些中国学者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他们提出了一些改善中日两国关系的新主张。在这些学者看来,中国人应当放弃历史旧账,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向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这种以德报怨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土壤。

  然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样的做法似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也许是日本人从来都不愿与中国人平起平坐,在他们的脑海深处,始终没有将中国人看作是国际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所以,中国的自我矮化或者中国的捐弃前嫌,可能被解读为中国的软弱可欺。

进退要得当

  在近代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战,总是以中国惨败而告终。抗日战争虽然中国取得了胜利,但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他们不是败给了中国,而是败给了美国和苏联。这种不承认失败,尤其是不承认对中国失败的心态,使得日本人千方百计地美化对中国发动的那场战争。不论是经常出现的教科书事件,还是日本政客在对待侵华罪行上的死不认错的态度,都让中国人看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所以,对待日本人的小动作,应当采取不予理睬的做法。相对于球场上的爱国主义,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现在中国的对日政策应该是“不卑不亢、针锋相对、通盘考虑、谋求发展”。

  在以往的对日关系中,中国体现出了泱泱大国的气度。今后,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日趋多元化的特点,借助民间的声音,及时地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充分明确地表达政府的立场。对待那些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以防止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国家关系毕竟不同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国家关系时,进退要得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尊重中国民间的声音,对日本一些反华势力旗帜鲜明地进行回击。

  发展是硬道理。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实力的竞争。市场化改革以后,中日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但是,不少中国大型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对外交往中忘记了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他们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惜放弃国家的根本利益。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同大型跨国公司合作时,忽视了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惜以超低的价格出让土地,甚至在国家法律之外不恰当地为日资企业减免税收。这是一种口头上的爱国主义,实质上的卖国主义。

摩擦将会越来越多

  正像中日决赛,有一个不光彩的国际裁判一样。在中日关系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这就是美国。由于美国的纵容和支持,日本人战后从来没有认真反省过自己的罪行。如今,美国为了自己全球战略的需要,又一次鼓励日本重整军备,复活军国主义。亚洲战争的地火正在熊熊燃烧,人们不知道哪一天,战争会突然爆发。

  在目前的格局下,中日之间的关系只能更坏,而不会更好。就像亚洲杯中日决赛那样,无论谁胜,都是一场充满着政治色彩的比赛。在这场比赛中,中国虽然有很多机会,但由于中日两国的心态不同,所以不可能坦诚相见,握手言和。

  要打破中日之间的僵局,中国人不能退避三舍。因为面对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已经没有退路。日本人的心态是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形成的,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面对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趋势,中日之间的摩擦将会越来越多,在处理对日关系问题时,中国应当坚守原则,在发展中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中国的近代史充满着血泪。要走出这段历史的阴影,中国人必须始终明确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对日交往中,始终把握全局,不应当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授人以柄。中日关系发展需要登高望远,需要大气魄、大战略。

  ·作者是中国中南财经大学教授
只是偶尔来灌水

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