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需要一个人生可能有什么的梦想,才有精力走这一遭。--《适当的自私》

倾听最内在的声音

文/吴若权

离开的讯号像夜晚的星星,当我抬头仰望,它们一颗一颗的在天边对我眨动。

许多征战多年的职场武士,到最后已经无法卸去盔甲,但我始终提醒自己,注意倾听最内在的声音。「已经够了,」进入微软三年多之后,我心里开始响起一个催促我离开的声音,这个声音盘旋不去,一直到我提出辞呈响应它。

但我的辞呈被驳回了,总经理以「留职停薪三个月」的「缓兵之计」慰留我。据说他还为此向西雅图总部打报告,当时微软已经从漫无章法走向制度化,准许一名经理留职停薪,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总经理认定我是因为工作过度而产生职业倦怠,需要休息一段时间,而以留职停薪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可以保留股票。

微软配给同仁股票,但它像一张远期支票,大约四年到五年,同仁才可以领出票值的八分之一,以此类推。如果在这段时间之前离职,很抱歉,股票就等于通通还给公司。

离开路更宽

这种用股票绑住同仁的方式,利用的是人性的贪婪以及舍弃的艰难,但是留下来的人确实也获得了报偿。若单纯以财富来说,证明了等待的确是值得的。

多年后的某一天,我忽然计算了一下,如果我一直留在微软的话,现在就是个亿万股票男了,为此我还暗暗心疼了一个晚上。但不离开,也不会有现在的吴若权。

如果我有了一亿,我还离得开微软吗?

如果我有了一亿,我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梦想人生的其它可能吗?

但是我清楚一件事,无论我将来做什么,去哪里,都不会比留在微软辛苦。

为了避免与总经理直接冲撞,我答应留职停薪,他也自以为是的认定我只是一时冲动,「年轻人难免耍脾气,休息几个月再回来哟!」他叮咛我。可当我从微软撤出的那一天,我心里已经很明白:不会再回去了。

留职停薪后,我用微软的word排版,拟了一份离职通知,印给客户和同事,告诉他们我要走了,要去开工作室。

我的同事拍胸脯保证:有 case一定交给你!

总经理耳闻我的行动,紧急约我到美丽华饭店用餐畅谈,那时,我深深了解他对我的善意,但也只能说抱歉,真的非常、非常抱歉。

我的离开打乱了微软的人事布局,但那不能作为我决定去留的因素,我只问自己两件事:

第一,如果一直待下去,我会做到微软总经理吗?需要多久?如果做到总经理,我会快乐吗?

第二,如果一直待下去,我能够完全融入微软的文化,成为一个百分百的商人吗?

坐不住不爱的位置

答案很清楚,我根本不爱那个位置。亚里士多德说个性决定命运,而我一直扮演称职的幕僚,对我来说这是最舒服的角色,我不想在群众之中被注意,总是刻意缩小自己、隐藏自己,从小如此,即使身经百战,仍然如此。「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彷佛键入了我的基因密码,我可以卖力做事,但希望上去讲话的人是老板而不是我。

这样谦逊厚道的个性,某种程度来讲,也意味着我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

那么我有可能选择不做管理工作吗?在HP这是可行的,HP有「管理职」和「专业职」二个系统,完全尊重同仁的意愿,所以我有个HP的同事,一辈子只做研发而不管人。

但在微软的扁平组织里,我只能期待一步一步的晋升,虽然还有一两个人占住前面的位置,我知道我将会缓缓的往上爬升,然后在许多年后的某一天,成为高阶主管,也许升到一个符合「彼得原理」所说的,「能力不足以应付的位置」。

这个「不知道要多久」的漫长升迁过程让我觉得非常难耐,我一方面想等待,一方面又不想继续一个只是为了等待的工作:等待股票,等待不确定的升职。

我会快乐吗?我能融入微软的企业文化吗?我看到微软的高阶主管每天晨起打高尔夫,而我宁愿去晨泳。我无法扭曲自己去「学习」老板的兴趣,但是在大企业文化里,这件事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重要性。

要的不只是钱

在微软这样的商业战场上,我感觉人格正在分裂。基本上我是个喜欢读书、画画、欣赏艺术的人,浑身文化人的气味,但是和身边的人都不一样。他们是如此善于经营自己,譬如懂得以外商公司经理名义,投资经销商或通路,甚至本土企业。

我辅导过不少经销商,要插股易如反掌,我只要说,给我百分之二十股份,我给你多少货,交易就搞定了。但我自始自终都不曾动心起念,我的商人性格没有发展完全,不够强悍,不能无情。我的洁癖告诉我,如果我们有桌面下的交易,那么就做不成朋友了,但是我希望交朋友,希望快乐工作。

我当然不会忘记回家问父母亲大人,和我要离开HP时问的同一件事:我要赚多少钱才够?我必须拿多少钱回家?

母亲和四年前一样告诉我,不用担心,房子是自己的,生活费一个月两万多,你去做想做的事吧!

我还是忧心忡忡,忽然想到杂志上报导过,在转换工作的空窗期,至少得预留半年的生活费「以防万一」,于是我赶快算一算手边的存款,足够用半年了,心里才比较舒坦。

过去几次换工作,我都是以前一个工作的薪水作基准,去考虑下一个工作。离开微软后,为了不再陷入「一定要赚多少钱」的盲点,也因为决定开工作室的关系,我于是换了个想法,只问自己需要多少「基本生活开销」,再用这个数字去衡量下一个工作的收入。

不过这和信心无关,我有信心赚到更多的钱,但既然离开微软,放弃股票,便表示我要的不只是钱,我也不希望只为一家公司工作,我期待中的新工作是具有生产力的,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在开会,在沟通琐碎的事情上。

我不想再浪费生命,在组织里学打高尔夫。


与你分享:热情,是决定去留唯一的因素
公司的人事变迁和环境变化,永远比想象中快。我离开微软后,微软吹起了一阵大风,有人调职,有人离职,也有人去而复返。

职场上,让你决定去留的因素是什么?喜欢同事?欣赏老板?讨厌某一个人?对制度不满?其实,除了对工作的热情之外,最好不要让其它因素决定你的去或留。

每天都迫不及待想进办公室,就算被老板修理也不会垂头丧气,既能够贡献所学,又可以学习新知和不同技能,有一种「我在成长」的满足感,这就是所谓「工作的热情」。

对工作有热情?那么就继续努力;失去热情?那么就去找一个能够把热情召唤回来的工作。为了工作热情以外的理由辞职,结局很可能是今天离开,明天就后悔了。
[^_^ 大魚逛網,人生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_^]
Share |
Share

                           

我把硬币抛向空中——如果正面朝上,就上bbs ;如果背面朝上,就上msn ;如果
硬币立起来,我就去图书馆~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bluestem at 2005-7-17 08:52 PM:
不喜欢现在所做的事,可是没办法呀,要生活。


:( 唉!...
[^_^ 大魚逛網,人生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_^]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夜雨飞飞 at 2005-7-15 12:10 AM:


对于普通人来说,工作是谋生的的手段,职业兴趣只能放在第二位。


不仅仅是普通人,甚至是绝大所说人在一开始的时候都需要这样的经历,适应工作才能找到兴趣或者说服自己适应。谁能够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兴趣呢?
满意就是个悖论。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魚 at 2005-7-14 03:59 PM:


嗯! 這倒是真的, 絕大部分的中國同胞都覺悟太晚, 包括港澳台,
我們的教育方式令工作興趣是培養出來而不是自發的,
所以往往在經過漫長的培養後才發現實在培養不出來興趣,
經常已經是為時已晚....唉... :(
...


对于普通人来说,工作是谋生的的手段,职业兴趣只能放在第二位。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爱我的人还没睡 at 2005-7-14 02:22 PM:
我是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幸运的找到自己可以为之热情的奋斗的工作,即便清楚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未必能够幸运的做那一行.


嗯! 這倒是真的, 絕大部分的中國同胞都覺悟太晚, 包括港澳台,
我們的教育方式令工作興趣是培養出來而不是自發的,
所以往往在經過漫長的培養後才發現實在培養不出來興趣,
經常已經是為時已晚....唉... :(

可更重要的是,太多的人即使發現也拋棄不下,割捨不下...dozingoff.
[^_^ 大魚逛網,人生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_^]

TOP

我是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幸运的找到自己可以为之热情的奋斗的工作,即便清楚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未必能够幸运的做那一行.
╰╮
    ★
  や  
我爱童话,她美丽起来,一生一世,毫无保留
爱应如此,生命应如此,而我们,总是做不到.



╰╮や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爱我的人还没睡 at 2005-7-14 11:12 AM:
其实,除了对工作的热情之外,最好不要让其它因素决定你的去或留。
基本上确定热情就是一个漫长岁月


"每天都迫不及待想进办公室,就算被老板修理也不会垂头丧气"

這種感覺需要漫长岁月嗎!? what.gif

我更換跑道就是因為失去了這種感覺, 之前十幾年一直都有這種感覺的!

偶爾會因為個人因素短暫失去,但很快就會回來! :D
[^_^ 大魚逛網,人生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_^]

TOP

其实,除了对工作的热情之外,最好不要让其它因素决定你的去或留。
基本上确定热情就是一个漫长岁月
╰╮
    ★
  や  
我爱童话,她美丽起来,一生一世,毫无保留
爱应如此,生命应如此,而我们,总是做不到.



╰╮や

TOP

順便介紹一下吳若權

吳若權

AB型、水瓶座,台灣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

    二十歲的時候,夢想進入「品牌具有影響力、同時也能學到很多技能」的大企業工作。

這個夢想實現了一次又一次,歷任IBM行政專員、
HP企劃專員、飛碟唱片董事長特別助理、
東元資訊行銷企劃部經理、Microsoft產品行銷經理。

自行創業,成立「方與圓行銷企劃室」。

    三十三歲之後,徹底擺脫「上班」生涯,悠遊於企管顧問、寫作、演講、主持節目、照顧媽媽等工作間。

   別人以「多職人」稱呼他,他卻認為是在經營一種生活型態,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

    已出版近六十本作品,深受讀者喜愛,是台灣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軍。
[^_^ 大魚逛網,人生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_^]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