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30
- 威望
- 164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60
- 性别
- 男
- 来自
- Aachen
- 在线时间
- 24 小时
|
8#
发表于 2005-1-3 22:41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悟了!再来
贪欲的真相是什么?就是对享乐的渴求。不论我们渴求愉悦的色、声、香、味、触、法中的那一项,其目的无非在追求舒服的感受,问题在于即使舒服的感受得到了,却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就在无常的现象中东奔西驰,想追寻永恒的满足。
有则故事正足以说明这种困境:有天晚上拿苏鲁汀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他趴在街灯下找东西。他们问他在找什么,他回答:找房子的钥匙。’于是大家都蹲下来帮忙找,但毫无著落。最后有一人问拿苏鲁汀,究竟把钥匙丢在什么地方?他回答:‘在屋子里。’大伙儿问道:‘那你为什么在街灯下找钥匙呢?’他回答:‘因为这里比较亮。’ (我加的话:意思是别人都这样啊,随大流呗)
我们不也都在做同样的傻事吗?顺着感官去追寻。因为在明亮处较易找到答案,它便成为人人追求的目标,大家相信可以在此找到幸福。但是真正的幸福和宁静是存在于知足和简朴之中,我们无需太多的东西就会快乐,心甘情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会为我们带来无上的轻安、舒畅。贪爱和追逐逐渐消退,我们愈不受到它的驱使,则内心愈趋安详、宁静。
这种心境非但不会使我们从现实世界退缩下来,反而为我们的生命开拓了空间,使我们的行动更有力、更统一。我们变得乐于付出时间、精力、物质、友谊、关怀和爱心,这些慷慨的布施都是在有所了悟之后的一种丰沛流露。布施不但是我们和别人建立美好关系的磐石,修习它,也有助于自己更清楚地看到行为之下微细的动机和执着。
我在印度修学时,布施的问题无时不出现眼前,因为有太多的人为了活命而乞讨。不论我们过着多么简单的生活,拥有再少的东西,都远超过他们,这种事实是无法避免的。有天我正在街上买橘子,一个男孩趋向前来向我乞讨,我给他一个橘子,他没有道谢,甚至微笑、点头都没有---毫无表情地,拿着橘子就走。这种简单的交换有助于消除下意识中微细的期待。在我们真心诚意跟别人分享的底下,仍期待着对方少许的反应以示回报,假使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并舍离最微细的期待心,而以单纯的慈悲心照应情境。
阿尔德斯.哈克雷在逝世之前说他总算体认到,所有心灵的修练无非是要学习彼此更善待对方。修学慈悲指的是跟别人系念相连,而不是排拒不理,慈悲心一旦坚定丰盈,我们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会关爱一切、普照万物,关怀别人也就是直接从自我孤立的牢狱中展现、培育解脱自在。不过,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必刻意去想怎样付诸实际行动,只要内心常存慈悲的胸怀,无须等待特别的时机,一天当中就有很多机会让我们流露展现慈悲心。
崇尚慈悲、关怀别人,成为我们生命中强烈的动机,接着,为了智慧的提升和行为的和谐,我们不害己、害人。佛教基本的五 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性行为,
以及不用麻醉药物使心智昏错乱---是为我们与别人、环境和谐的互动关系,提供简明有力的指导方针。这些戒律就是在修持基本的‘节制’,在行为表现出自觉的抉择,不再使他人恐惧和困惑。我们的生命展现出这种无害和慈悲,对遇到的每个人而言,就是给予他们一项珍贵稀有的礼物---信任,因为在行为和生命的态度上,我们都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不必对我们有所顾虑害怕。
和谐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心灵力量,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再受困于侵略性的行为、欺瞒的造作以及懊悔当中。遵循规矩,谨持戒律,使我们免于犯罪和自责的危机。虽然在纷扰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无法察觉内心的种种感受,一旦经由修行,内心较为宁静,过去行为所留下的阴影就显得强烈且分明。假如我们能建立起强而美好的道德和正义感,对自己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就较容易以宽恕和慈悲的心情看待它。
想要过着德行的生活,是基于崇尚慈悲、关懹以及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心情,‘悲’---怜悯受苦的有情,‘喜’---于别人成功时心亦生欢喜,而能以道德安身。以这种心情立命,就是生命真正亮丽的装饰,它与令人目炫于外表的人工化妆大异其趣,因为过着慈悲顾念一切众生的生活,会产生真正且历久不衰的美。
重要的是,对这些道理的了解必须转化为实际的修持,但并不是抱持着我们立刻就可以达成全然的慈悲的理想,而是愿意接纳自己的现况,并由出发。这么一来,我们的修持是尊定在实际的体验,而不是建立在我们当如何的期待上面。不过,我们必须立刻着手进行,以戒律作为净化行为的准则,过着知足简朴的生活,不剥削他人以及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节制内心,知道对于某些从因缘而起的冲动,我们有能力向它说‘不’,或当感觉被禁忌和恐惧所束縳时,也能由其中破茧而出。我们反省业力的法则和生命的方向将趋向何处,目前正在开拓什么心灵特质,从而培育布施、爱、慈悲和奉献。凡此种种皆成为我们修行的资粮,它导向更深刻的智慧和爱心。噶玛巴说:‘你若对教法有百分之百的虔诚和信心,这时每个生活的情境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你是生活在修行里,而不是在做一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