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印度!

黄绮淑

  笔者与印度阔别三年余以后重返故地颇有感受,愿与本栏读者分享。

  访印恰与两位著名印度经济学家同时,一是哈佛大学的199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马迪亚·森(Amartya Sen)教授,12月17日在新德里讲演时再三叮嘱印度向中国学习。

  但他也强调别学中国缺点,特别指出中国把毛泽东时代的全民医疗保健改成现有的自费制是一种倒退,连防止流行病的免疫注射都要收费,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向钱看。

  另一是伦敦大学的获得英国爵士称号的德赛(Maghnad Desai)教授,12月20日在金奈(原名马德拉斯)讲演时预言到2050年印度和中国经济实力总和将占全球一半。他赞誉中国在快速发展,扫除文盲及降低贫富差距上比印度成功。

  中印这两个十亿级人口超级大国已经挤入全球四强(名次为美、中、日、印)已为全世界公认,中国变成“世界工业生产主要基地”,印度变成“全球信息服务网络中心”。

  中国发展动力靠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结合;印度发展动力主要靠知识精英,在全球第一世界中的人数仅次于美国,与美国知识精英形成同文不同种的同盟,是中、日知识精英无法攀比的优势。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已经变成跨国公司及外国政府领袖必访之地。当前印度发展最快的双城就是它和印度首都新德里,以高速向邻近地区扩张,侵占农田,和北京、上海等的扩张有类似之处。

印度经济已出现哑铃状态

  一位著名印度专栏作家称这种扩建产生的地区为“城市沙漠”。因为是私人资本扩张,超越政府城市规划,水电道路都不配套。由于电源缺乏,这些如雨后春笋的大楼、商场、旅馆、饭店都自力更生地用柴油发电机,隆隆机声与霓虹灯光争艳,出现一种发展中的现代化繁荣的畸形现象。和笔者最近在北京的见闻相比,中国是路多车少(北京五环路上空空如也),印度则是车多路少,两者都不上正轨。

  印度经济已出现哑铃状态(两头大,中间小),生产25%的国民收入而养活60%人口的传统农业仍占大头,另一大头则是迅猛发展的以信息技术为本的第四产业(服务业),工业相对滞后。

  和中国恰恰相反,专家认为,印度要以7%的速度持续增长,工业年增长起码要超过10%。现在印度政府已经基本上撤消其著名的“license regime”(管制权),以国大党为首的新联合政府继承前政府一切松驰经济政策,今年底将开放私营银行,让外资接管,比中国开放度宽,可是私营经济发展工业动力缺乏,竞争不过中国也是原因之一。

  单靠高新信息技术的印度经济发展被称为“jobless growth”(就业机会不加的经济增长),不是健康现象。

  中印两国文明的共同点在于“传统性”与“现代性”既矛盾冲突又相辅相成。印度社会“传统性”比中国更强。印度人吃饭喜欢用大铜盘装满饭菜,一人一盘,中国人聚餐桌上摆满冷盘、热炒,都是齐头并进式,不像西方那种程序式一道一道地吃。

  西方国家,特别美国,排队成为自觉习惯,车辆鱼贯而行,秩序井然,人们一到中国、印度就看到齐头并进的交通(无)秩序。新德里街头“乱”的程度比北京更胜一筹,鸣笛声、司机叫喊声与引擎发出的响声如雷灌耳,好像“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大论战。

  森教授新书以“Argumentative Indian”(喜欢争辩的印度人)为名,他认为这是印度文化传统的特色。

  印度学术界以辩论出名,和中国形成对比。印度政治界也如此,政党、政客之间相互扯皮,表面上十分民主,实际上阻碍事物进展。民主当然也有优点,森教授新书中谈到印度平均寿命比中国增长速度快,他在讲演中说,印度克拉拉邦已无文盲,在没有政府强制情况下人口增长率小于中国。

  在1970年代,中国和克拉拉邦婴儿死亡率同为千分之38,现在中国下降到30,克拉拉邦下降到10。

  一位中国使馆人员请他谈谈中印两国如何合作前进。他认为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值得印度学习的是中国赢得国际市场的本领,他说,在相互贸易与技术交流两个层次,两国合作有广阔的天地。

  许多印度学术界人士从国际著述中看到中国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热”已经逐渐在印度企业界、政治界和学术界悄悄发展,可喜可庆,希望中国也能对印度的“投桃”报之以李。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印度.西方人很欣赏啊,说是民主,可惜我说他是狐臭!
记那人同坐, 纤手剥莲蓬!

TOP

赤佬,瘪三,戆大,缺西,洋盘,巴子,丫乌蛋,阿捂卵,小卞羊子

TOP

谁说说理智,谁说谁盲目?

由于中国对媒体的控制力度比较大,因此我们对很多国家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的宣传:“印度人口也有10亿之多,但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广大人民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之中;科技很发达,软件业名列世界第二;天气太热,每年都热死几千人,不适合人类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就是新德里国际机场的破旧,机场大厅的四面墙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没有什么广告和宣传画,墙上面满是污渍,很多大块的墙皮已经掉了下来,露出黑乎乎的砖块。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新德里国际机场望出去:唯一一条公路的两边居然到处都是破旧的棚屋,还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边上,甚至睡在汽车下面,公路两边的地面上还有很多象下水道井盖大小的洞穴,据说这都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沿着公路进入市中心,我们惊讶的发现,马路两边有很多穷人的房子。所谓“穷人的房子”,就是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也有条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让人联想起了电影里的游牧民族;条件再好一点的就用废弃的铁皮搭成屋子,在城里,很少见到砖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确。
进入城市,吃惊的目睹了传说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不但车厢里挤满了人,车顶上也坐着人,居然连车厢外面也挂满了人,虽然扒着车窗,神情却泰然自若,毫不紧张,其技术之高实在让人佩服,我当时就想:美国的蜘蛛侠是不是从印度移民过去的。再仔细一看,发现在车门的位置上没有门,只有一个门框,连驾驶室也没有门,后来才听说:这边的公共汽车路过站台时是不停车的,上车的人直接扒到车窗、车门框上,下车的人就直接从车门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时候车顶都坐满了人)进入新德里的繁华市区,失望的发现所有的建筑通常只有二、三层,全城最高的建筑也只有4、5层楼高,实在不像一个大国的首都。后来,经过当地人确认:得知整个德里的最高建筑为9层
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国内的一个售报亭那么大,无论店里、店外都是极其的脏乱和破旧。由于面积太小,通常每个商店只卖一类商品,种类也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比如说买鞋吧:一进门,老板就会请你坐下,服务员跪在地上仔细观察你的脚,估计一下号码,然后拿一双鞋给你,不满意就再换一双,直到大小合适为止,最多可以挑选一下颜色,基本没有样式可供选择。

尽管城市如此残破,但是物价却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是国内的2-3倍,甚至10倍:洗发水要50多元一瓶,矿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块;大白菜要10元钱1斤……。原因很简单:当地的穷人用不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用来给外国人用的。是这样的,东西奇缺,还很贵,没有大的超市

尽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仍然买不到,比如:餐巾纸、洗洁精、一次性纸杯等。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谓的“上厕所”,就是在大街上解决问题,不论男女。很好笑的是,街边的公共厕所没有屋顶、也没有四面的墙,只有几个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里。

印度人的饭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呕的准备。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场也买不到消毒柜。其次,就是他们的吃饭方法,将菜肴熬成糊状,用手指将菜和米饭搅在一起成一团浆糊状,再把牛奶、饮料倒进去,继续用手指搅。看着他们用黑乎乎的大手搅拌的过程,大多数国人都会作呕;不过通常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他们的饭菜发出一种熏天的酸臭气,中国人闻到了都会躲在至少十米之外。在当地,很少中餐厅,也买不到任何中国的零食,很让人难熬。吃饭是这样的,中国餐馆条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没有消毒,吃饭用的餐具,他们都是用一条黑的发亮的毛巾给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穷是真正的“赤贫”。在城市里,即使是闹市区,也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几口人,住在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据说坐飞机在孟买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东西,好像我们中国的塑料大棚一样,其实那就是穷人用编织袋做的屋顶。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治安不错,房子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居然都不会丢东西。

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走路的年轻女孩,身上的“衣服”质地很特别,朦朦胧胧的似隐似透,还发出闪烁的天蓝色光芒,我当时就很奇怪这衣服是什么做成的,在中国没见过这样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根本就没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层蓝色的颜料。我估计:她可不是为了时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为了遮羞,主要是为了防晒:当地的气温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达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会把人晒死。

当地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白天上班或睡觉,晚上拜佛,就连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员工也一样。包括那些搞软件的,离开计算机就开始祈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地所有的商场、饭店、理发店、甚至按摩的地方,所有的服务人员都是男的,传说联通老总来印度考察,点名要去当地最豪华的洗浴中心,要了一个“泰式洗浴”、一个“土耳其浴”后就进屋了,过了一会,围着浴巾就出来骂:“怎么服务的全都是男的!”。

[ Last edited by 通往朝圣的路 on 2005-1-10 at 23:20 ]

TOP

尽管印度如此落后,然而,在印度人的心中,他们从来都是整个世界的第二名(第一当然是美国了),他们认为印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只有美国和日本才能够和他们相比(愚昧与无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We must work more hard, Otherwise,China will catch up with us in twenty years.”。在印度人的心目中,今天的中国还没有楼房,我们还都住在茅屋里,更谈不上坐在这里上网灌水了。印度人常常把中国的上海称作“东方小孟买”。事实上,清政府时期的上海,恐怕已经超过现在的孟买了。

前几天,一个印度人都上海去,看到七、八十层的金贸大厦,眼睛都直了,我同事对他说“印度有这个吗?”,他竟然回答说:“唉!想不到我们印度给你们中国贷了这么多款,你们竟然拿来盖这些东西!。”

有一次,我和司机开玩笑问:“哇,德里怎么有这么多高层建筑,每栋楼都有二、三层?他回答我说:“Of course,does China have so many high buildings?”德里有一个著名的三层楼电影院,下面有五、六个专卖店,当时我问司机,这是哪里呀?司机骄傲的回答:“This is New York Manhattan!”。听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指着路边的一个帐篷问:“那这里是不是芝加哥?”

不过,由于印度全民信奉宗教,几乎人人都活在神的世界里,他们的幸福感非常

强,是全世界几个幸福感最强的国家之一。印度人的张狂只有到印度之后才能体会到,在他们眼里,我们到印度就应该有到了天堂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国内见不到的。
记那人同坐, 纤手剥莲蓬!

TOP

在如此残乱、破旧而物价奇高的国度,我们一定会以为:当地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事实上,无论任何一个国人来到印度,都会产生无限的感慨:感慨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辛苦,如此麻木。下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从小我们就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到了印度,我对这句话有了充分的体会。当地的有钱人每天在家里睡觉、祈祷、看电视,最多在家里的花园打打球,很少出门;可不像我们国内的有钱人活得那么累,还要天天出去应酬:吃饭、喝酒、过夜生活、打麻将。中产阶级,也就是象我们一样出来打工的,每天9:30上班,工作七小时,几乎从来不加班。而且上班的时间,也基本都在聊天、喝茶,侃大山。印度各种节日加起来至少比中国多三倍;工作轻松的很。这些白领下了班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到了家里就祈祷,念经念到晚上9:00吃饭,吃过饭立刻就睡觉,所以个个都是大肚子。周末也基本不出门,就在家里看电视。

也有勤奋的人,早起锻炼,他们这个国家的锻炼方式是走路、咆哮或者瑜迦,早上在去公园锻炼的人:有的绕公园走一圈就坐车回去,有的站在那里大喊大叫,有的躺在草坪上好像睡着了,估计是在练瑜迦。我当时就像,这个民族真懒,连锻炼的方式都那么懒。

他们的劳动人民也很懒,很多人就在家里呆着,根本不出门,也不知道他们靠什么生存;就是那些最辛苦建筑工人,也懒得很,每天只工作几个小时,而且效率非常低,通常一个施工队盖一幢二层的小楼要盖一年。我就亲眼见到一个刷墙的工人,一整天刷的墙大概只有两只手掌那么大。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德里的建筑这么少,因为盖楼盖的太慢了。

德里市中心30公里外的地方,有大片的荔枝林、椰子林,有很多人摘了果实在路边卖,虽然城里价格要贵的多,但是他们不会进城去卖,因为嫌太远,懒得去。(注:在印度,随便哪里都可以摆摊卖东西,没有人管也没人收税,但是街上的商贩不多,为什么?因为当地人觉得卖东西太累。)

印度人没有户口的概念,想在哪个城市生活就在哪个城市,不需要任何手续,也不需要任何费用;只要是没有人住的地方,都可以去住,没有人管。我就看到很多人住在国会广场(其宏伟规模和政治地位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没人管的。印度人一般不需要买房。新德里城区里有大片的空地。需要房子住时,就在城里找一小块地方,找人把房子盖好,就可以住进去了。当地法律规定:在一块土地上,谁在上面盖房子居住谁就是这块土地暂时的主人,如果在这块地上生活了30年,就永久的拥有了这块土地,政府也没有拆迁的权力,所以,整个印度都没有高速公路,因为没办法拆房子。有人一定会想:多占一些地,卖出去行不行?不行!因为到处都是空地,所以土地是不值钱的;另外,印度人也比较懒,他们觉得大小只要够住就可以了,也想不到多占一些土地将来卖掉。

其实,如果仅计算工人的劳务费加上砖头、石灰的价格,一套房子的造价绝对会在一万元之内。但是,大家肯定会有疑问,城市里哪里会有那么多空地,让人随便盖房子?答案很简单:地方大!首先,城里到处都是大块的空地,我看即使把半个上海搬过去也住的下。退一步说,即使城里没有地方还可以在城外找地方盖房子。可是,又有人会问:如果到城外去盖房子,每天怎么上班,那不是要天天迟到?正好引出下一个问题。在印度,一辆崭新丰田嘉美轿车的现价大约折合人民币2-3万元,有车一族的全部花销就是这两三万元加上汽油的费用,没有任何其它费用:车牌费、养路费、管理费、罚款……都见鬼去吧!这个价格,我想大家肯定都承受的起。所以,一个月收入5千元的白领,几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下一辆汽车和一套房子。请各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工资不必用来供房买车,全部都拿来吃喝玩乐,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么美好呀”!









印度是全民公费医疗的,再穷的人也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不过印度当地人全都信奉宗教,病了的话,主要是靠拜佛、祈祷,基本不去医院。

生活在印度的城市里,很多事情不用当地人操心:不必担心买到假烟、毒酒、带毒的山楂食品、粉丝,在街上买东西不用费心侃价,都是实价,也买不到什么假冒伪劣商品。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买不到盗版软件、游戏和盗版DVD。不过这只是对本国人,看到外国人他们还是会狠宰一刀的。

德里的空气非常清新,到处都是自然生长的树木,看上去比人工的绿化要舒服很多。由于当地人都信奉宗教,喜爱动物,所以城区里到处都是动物,走在街上,不但经常见到各种各样的狗、牛(洗的很干净的宠物),还有松鼠、鹰、獾、各种花花绿绿的鸟,甚至还有孔雀、野猪,可以充分感到人和自然的和谐。昨天我看见几只孔雀在街边觅食,飞走的时候,姿态非常美丽,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要是在中国,早就被人抓来涮火锅了。

由于90%的印度人信奉宗教,所以人和人气氛很平和、融洽,不会吵架、更不会动家伙,。当地人也不偷当地人的东西(只偷外国人的),所以穷人的房子没有墙壁(当然也就没有门窗了),也不怕丢东西。其实他们也没什么可丢的。









在这个国家没有“面子工程”,很多政府机关都是三、四层的小破楼。最令我惊讶的是,有一天零上47摄氏度的高温,我去移民局和电信局办事,发现那里面竟然连空调都没有。在新德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亚洲各国的使馆(尤其是中国的),还有……(一会儿再说)。总而言之,他们的政府绝不会去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去修什么大剧院、世纪坛、奥运村,也从来不在体育运动上投资;政府的钱基本上都用来搞教育、扶贫、还有军事;与中国根本不同的是:议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改善穷人的生活,而不是如何盖楼、修路、收税、,为自己造政绩。也就是说:在中国,衡量官员政绩的是 GDP、税收和与上级领导的关系,硬指标是GDP和税收,没有人关心民众的死活;但是印度官员的衡量标准是改善贫民生活的程度,这是硬指标。当然了,印度的贪官比中国还多,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会索贿,但是幅度比中国小的多,通常只是收点办事费,其金额大概在人民币几十块钱左右,还是很物美价廉的。

这里手机话费和市话价格差不多,长途和市话的价格也差不多,而且都是单向收费。全国有80几个电信运营商,竞争非常激烈。打破了垄断的电信行业,服务态度非常的好,把顾客象大爷一样伺候着,哪象他妈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那么牛×。手机的价格也不贵,2、3百元就可以买到最流行的机型(比 Nokia3310)。

这里执行12年义务教育,收费几乎为零。不用担心孩子上不起学。

如果出门需要“打车”的话,起车费2元钱人民币。(对外国人他们会狠宰一刀,但有个5、6块钱也足够了)。

印度的金融系统非常透明,银行里没有什么死帐、坏帐;所以不用担心你的钱在银行里贬值。我们中国人的钱存在银行里,虽然表面上的数字没有减少,可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房价涨了多少,大家都清楚,可供我们消费的净值是越来越少了。

在这个信奉宗教的国家,人人都相信宿命论:穷人会很安心的世世代代作穷人,不会有什么不平衡的心理,而且也甘心让自己的后代永远做穷人,也不会有什么不平衡的心理。因此,这里的穷人绝不会抢劫、杀人、制假售劣。他们的穷人和富人总可以和平相处,这在中国是无论无何做不到的。
记那人同坐, 纤手剥莲蓬!

TOP

朋友发给我看的,也传上来让大家看看...

因公出差,同我服务的外国公司的同事和中方合资伙伴的拍档一起去了印度5天,对印度留下了极深极深的印象。用公平的、不伤害第叁世界兄弟感情的话说:
我不习惯印度。用不经大脑、脱口而出的话说:印度太他妈次了。本来怕伤了阶级兄弟的感情,不想写出来让亲者痛,仇者快。后来朋友们都想听,说几遍后实在觉得太费事,干脆费一下事写出来省得以后说了。

为公正起见,保证所述绝不加任何文学修饰,见过什么说什么,以免被人责备不公,但因为视角有限造成的以偏概全就难免了。顺便加句题外话,只说我所了解的东西,是我给自己定的做人的目标之一。因为爱胡吹大气、乱作结论、背后说人长短是我的短处,我想克服这个毛病。

星期天
安排去印度的旅行就不顺。不知是不是因为同他们打过仗的关系,中国没有一班到印度的直飞班机,只有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转。去一趟要花12小时以上。

在吉隆坡机场就开始有不少印度人,满身酸臭(本来以为是汗味,后来才知道另有原因,后面再讲)。换票时完全没有排队这个概念,我站在一米线后,每来个印度人来都直接站在我前面,或者直接站在正办票的人身边。不过这不稀奇,我的同胞不具备这种素质的目前还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咱都习惯了。

半夜3点,下了飞机,来到大厅,几百人排成了两条队出关,大概因为时间太晚,只有两个柜台有工作人员,不过本来也只有叁个柜台。长队曲曲弯弯,酸臭气扑鼻。蝙蝠在头顶上飞翔,人人困得不行。同行的老外凑近我悄悄说:“我已经开始想念中国了。”

出门前到过印度的外国同事告诉我要做好思想准备,马特拉斯的机场将不同于我以往见过的任何一个机场,飞机差不多直接落到马路上,然后外面就是一千多张黑脸晃来晃去。我看倒没那么可怕,至少咱不能拿黑脸当个负面因素,那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概念,咱们大家都是兄弟嘛。

去酒店路上往窗外看,看不到什么,后来几天事实证明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什么,因为根本就什么也没有。路上不少牛在睡觉,我想大家都知道牛在印度是神,是不能杀的。还有不少野狗,眼睛红红的,象是疯的,挺吓人。

我去的Chennai,中文要按音译不太好听。原来叫Madras-马特拉斯,印度第四大城市,离海不远。我们住了那城市里最贵的两家酒店之一,100美元一夜,另加40几美元什么什么税。后几天的经历证明外国人在这里是全面被宰的。印度人看见外国人,宰起来是全无心理负担的,谁让你们比我们富呢。比如说这一百四十几美元一夜,在中国订房时说的是“什么钱全算上,100美元”,到了这里酒店说“什么全算”意思也不是算上税,税是国家收的。很狡猾是吧。

酒店房间里倒很有印度古色古香味道,用了很多大理石和厚厚的地毯。但银亮亮的水龙头拧开,自来水是淡黄的,带点沙子。第二天下午下雨,晚上的水就是深黄。床头有瓶装水可以用。听同事的劝,我刷牙也是用的瓶装水。基本原则是不让任何自来水进口,因为印度,或者至少是这个城市,没有上、下水系统。

星期一

早起出门坐车,开一小时到公司的工厂去,5点下班后酒店,以后几天行程基本如此。

一出大堂,酒店院子里全是破车,英国30年代式样的圆头圆脑的轿车,由印度最大的汽车公司造的(当然喽,公司是国营的)。我的英国同事看见这些车很高兴地说让他想起了童年。


车走在街上,看见的街景可以说惨不忍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象道路、上下水、垃圾排放等等全象是英国人留的底子,似乎自从英国人走了以后他们自己就什么也没干过。市中心很小,几条街,同中国一个小县城规模差不多,平房多楼房少,楼房没有超过5层的。平房什么顶都有,草顶也不在少数。楼房是水泥块块堆的。路只有不多的几条是水泥或柏油的,离开主路就全是土路了。

墙全只有肩高,上面画满了竞选的标语和竞选者头像。满地污水垃圾。

路上全是人。在车站,百十号人能一直站到马路中间。基本上是民族服装。叁分之一人不穿鞋,剩下叁分之二的人有百分之九十穿的是夹大脚趾的拖鞋。

路边有树,天还算蓝,比中国的大城市污染小。但路上的尾气味道重得要命,

他们的车全是质量极差的。基本没进口车,他们的国产车嘛,夏利同它们比都是高档车了。车不算多,但所有的车都完全不讲交通秩序,所有的车都散开在路上任意地开,不分线,不分左右,有空当有钻进去。会车时一般是两车对开,直到最后一秒才各自转向让开。

出了城区情况就更差了。连绵不断的平房,近一半是草顶。路边每隔5米左右便是一堆垃圾,车开一小时,一直两边是垃圾。人就在垃圾上走,男人撒尿就转转身,背朝公路原地解决,女人撒尿也转转身,脸朝公路,蹲下解决,有的稍稍走两步,到墙边再蹲。

可能是没普及教育的关系,看上去印度人好象完全没有卫生观念。举例说,路上有一滩雨水,一般人们是会绕一下的,这里的人就直接踩过去了,不管是光脚还是穿拖鞋的。

路上不时的有牛,还有羊,还有狗。车要绕着走。刚才已经说了,车全是对开,就看谁胆大撑得住,谁就能占住车道。还经常有人横过马路,摩托带着人横过马路,牲口横过马路,没有斑马线,得哪过哪。

郊外路上,大货车多了,这些车全装的是芯片控制的带音调的喇叭,还特响。想想看吧,耳边是不停的各种“5353531”、612316、612316”的高音,随着的是一辆辆货车飞驶而过,一把轮拐在你前面,将你别的刹车不止。然后在你前面不远处忽然一把轮斜飞到左面,亮出正前方一辆迎面而来的大卡车。“耶稣的十字架呀!”,同车老外惨叫着。在最后一秒钟,我们车的司机也是一把轮,把大卡车让给了后边的车了。

紧张,冷汗不止。

得提提我们这位司机。老哥早上接我们,我们一看,穿衬衫、打领带、大裤衩、光脚板。见我们都盯着他,有点不好意思,钻回车套上了双夹脚趾拖鞋。不知道开车时他穿不穿鞋,他坐前边我们看不见。

到了我们的按公司标准建造,全球一致化的工厂,同外面对比起来象是到了天堂一样。进去赶紧喝水,我们工厂自己有纯水站制纯净水。

但在这全球标准的厂里,印度人仍顽强地保持着他们的民族习惯。比如说,衣着。办公室里的女士依旧穿着民族服装纱丽,裹得象个枕头样地坐在电脑前,我看见就忍不住想笑,真的感觉好古董。

除了车间必须按安全标准着装外,厂区里的卫生、食堂等处员工全是民族服装。男人们裹着脏兮兮的床单一样的破布,蹲在地上除草;女人们穿着纱丽坐在地上洗菜。

很快吃饭时间到了,下面讲讲印度的饭。

一进食堂,扑面一股酸臭气。我来印度前听说他们只吃蔬菜,基本不吃肉,还以为是谣言,谁知真是不吃肉。午餐有两个咖哩蔬菜、两个汤、一大堆米饭、两张抛饼,以及酸乳酪和咸菜。闻着酸臭气,打来了饭菜,满腹狐疑地一一尝尝。

两个咖哩蔬菜里咖哩浓得象粥,菜全被煮碎了,吃起来酸臭酸臭的;两个汤稀稀的,尝起来象海水一样,臭咸臭咸的;酸乳酪还行,但必须放很多糖,否则太酸;抛饼不错,象咸饼干。事实上老外们根本不吃这些饭,只吃两片饼充饥而已。

我心里想着大家都是第叁世界兄弟,又是作客,再者为了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壮着胆子开始吃起来。

没吃两口,见印度人都用右手把菜和汤捞到饭上,用手拌好捏起来吃。觉得挺恶心的。我知道我这想法不对,可我生理上确实觉得挺恶心的。

同行的中方同事,骂骂咧咧、对对付付地吃。

又过了两天才知道,原来印度人身上那种酸臭味,就是吃这些咖哩菜吃出来的。我吃了叁天后,在印度闷热的天气里,出的汗也变成了酸臭味。用我同事的话讲,他回美国两星期后,洗澡时还能闻见自己身上的印度味道。

菜没敢怎么吃,吃了一堆干饭,下午3点就饿了。怨不得印度兄弟人人都吃那么一大堆饭呢,没肉不顶时候呀。

下班回酒店,又经历了一番公路惊魂。到酒店晚上吃西餐还行。吃完了想出去遛遛,走到酒店门口没敢出去。我不是那种很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出去旅游、到国外出差,到哪里都是到处乱钻,但在这个城市我切实地感觉晚上出去对我会有危险,而外面看不出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冒险出去。回来的路上我仔细地找了,没有英文的书店,没酒吧和其它娱乐,没有特色的市场,只有满足人基本生存需要的一些小铺子。街上没什么可逛的,满街又都是开法那么可怕的车子,算了吧。

回到酒店打开电视,40个台里有二十七、八个是那种一男一女载歌载舞的东西,听起来调全一样,长得甚至都差不多,男的卷毛留小胡子,女的巨大的眼睛胖极了的腰,打情骂俏,恩恩爱爱。无聊至及,只好睡觉。

星期二

早上上班,又重看了一遍街景,还是没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东西。没肯德基、麦当劳或任何其它洋快餐。问同事老外,他们说在印度他们只有在酒店吃西餐,尝过印度人做的自称是汉堡包的一种东西,没法吃,即使他们有心想尝尝印度风味菜,也没有胆量在街上的饭馆里吃用印度的水烹调出来的东西,不管饭馆有多高档。

除了找饭馆,还特别找了一下与有计算机有关的店铺或是广告,因为媒体上总是吹印度软件业如何牛,软件工程师如何多。结果是,没有在街上看到过任何与计算计有关的东西,东西指店铺、广告、标识等等,什么也没有。我不相信在这种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地方能出多少计算机专家。我想会不会是因为印度被英国殖民很久,所以西方文化里对它较多认同,计算机方面同它交往较多的缘故。

举个例子,我服务的公司是个美国公司,对中国国情还不了解,一次它要在中国做市场调查,因为不相信中国有合格的市场调查公司,就请了合作较多的一家欧洲调查公司。欧洲的公司当然没能力在中国做调查,一听是中国心想,中国,那是亚洲嘛。亚洲,那是印度的地方啊。就把活儿转包给一家印度公司。印度公司一想,中国,那是香港啊。就把活儿转包给一家香港公司。香港人是知道中国的,又把活儿转包给大陆一个很有名的市场调查公司。所以在我去旁听的时候,见到了杂七杂八的一堆人。钱是大家赚,活儿是中国人干。最后的报告是欧洲人交的,内容是中国人做的。

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我才不相信印度那种没普及教育、国力低下、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地方能出多少计算机人才。他们只是因为被殖民久了,西方都知道他们,以及他们都能讲英语才给世界留下这么个印象:印度计算机工业发达,计算机人才多。他们只是会show而已。同时,不会show,这一点是中国的致命缺点。

象上面的例子讲的,香港人也是因为被殖民时间长,西方较了解他们,加以他们英文普及,较会show,所以好同西方打交道。

回到看街景这个题目上来,没有快餐,没有与计算机有关的,没有百货商场或超市,没有酒吧、舞厅、游乐园等娱乐场所,看来晚上只好呆酒店里了。路上倒是有不少庙,印度教的,不大,挺破,神像是陶瓷的,好象全是个长大象鼻子的,不象我想的是摆满了四只胳膊的湿婆神以及其他N只胳膊的什么神。庙不能进,不许照相。

今天已是第叁次由穿衬衫打领带穿短裤打赤脚的老哥带我们上路了,仍然害怕得不行。在印度厂工作的英国同事告诉我们,去年公司送一批印度经理级的工程师到英国培训顺便拿国际驾照,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行车道这个概念,在路上随便晃。也难怪,他们没受过这种教育。考试结果一半人的评语是“此人不适合驾车上路”,可这批人在印度都是天天开车的!

中午吃饭时间又到了,一进食堂,闻到那比人身上味道加倍浓烈的酸臭气,中方员工不由一阵国骂出口。今天他们决定不吃菜了,吃自己带的咸菜。我硬着头皮又来了一整份,锻炼适应能力嘛。

听印度人自己讲,之所以只吃素菜是因为教派太多,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印度教本身就有几十个派别,每个派别禁吃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在工厂里要做人人都能吃的东西就只有蔬菜了。但西方的同事讲,他们在家里也是很少吃肉的。了解不多,不敢做结论。

晚上去家韩国馆子。印度有现代汽车的一个厂,韩国人自己开了个饭馆,好吃,味道正。

从酒店要车去韩国馆子时又发现了点有意思的事,印度人是点头不算摇头算的。我说:“我晚上要租车。”印度人摇着头在本上记。我以为他没听懂,说: “是今天晚上租车出去。”他还摇头。我说:“6点钟。”仍旧可恶地摇头。我就问:“你听得懂吗?”他摇着头说:“当然。”这我才觉出来他们的习惯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吃完饭给中国打电话,因为电信局的人罢工打不通。这里打到中国每分钟7美元,还时通时不通。洗澡水因为下雨变成了深黄色,没敢洗,难受。只能睡觉。

星期叁

今天一切照旧。咬牙忍着,等着回中国。同行的中方的老同志,当过兵打过仗,在穷山沟里的工厂干过,也摇着头说:“我呀算是忍耐能力挺强的了,可这鬼地方真他妈适应不了。以后我手下谁敢不听话就叫他上印度开办事处来。”

也确实是,这地方脏,没关系,又不是没在脏地方呆过;人不文明,有怪味,没关系,非洲不也是这样吗;穷,没的玩,那就忍着,反正几天就过去了;但没有电话(罢工),没有互联网,感觉人象被埋起来了。而且这地方没水喝,没水用,没东西吃,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当天晚上吃的一吨饭更使我对这个地方倍加厌恶。

是这样的,中方同事发现酒店里有个中餐厅,而且居然还是个四川馆子,兴高采烈地请我们去吃。6点去,发现中餐厅7点半才开(印度餐厅很多是这样,不知是不是同宗教有关)。好容易等到7点半,走进去,却闻到一股咖哩味,马上告诉侍者:“把餐具全洗干净,做的东西不许放咖哩,绝对不许放。”侍者摇着头表示同意(看人摇头称是总是感到很别扭)。

然后问侍者:“厨子是中国来的吗?”答曰:“是马来西亚人。”再问: “会汉语吗?”答曰:“只会英语。”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菜谱拿来,全是英文,上写:中国炒肉、四川炒鸡、四川鱼、中国蔬菜等等,不由得对同桌说:“估计这回这中餐gan了。(gan读四声,北京话,意为完蛋了)只得点了四盘菜。

等菜时让侍者拿来几种啤酒尝尝,全是印度国产的,没有国际知名品牌。打开一喝,没有一种能入口。想想也是,自来水那样酒能好到那里去。

菜来了一看,果然完蛋了。中国肉是煮熟后下锅过油,加酱油再勾芡,别的什么配料全没有;四川鸡是煮熟后下锅过油,加酱油再勾芡,别的什么配料全没有;四川鱼是咸鱼,煮熟后下锅过油,加酱油再勾芡,别的什么配料全没有;最可恨的是中国蔬菜,是洋葱煮熟后下锅过油,加酱油再勾芡,别的什么配料全没有。什么时候洋葱成中国蔬菜了。所有菜全煮得稀烂,为了用手拌饭方便。“就他妈差加咖哩了。”我心里骂着,对对付付吃。

吃了两口心里郁闷,让侍者上米饭,赶紧吃完了事。见侍者一人面前放了个大盘子,拿一盆饭开始往盘子里盛-又要吃拌饭!我大喊一声住手,同他说,请给每人拿一个碗。“屋俺-碗,圆的,小的那种。你别管我们干什么用。把这大盘子拿回去。”最后侍者虽然不懂为什么吃饭不用盘子要用碗,但还是给我们拿了。中方的同事们长出了一口气:“小同啊,可谢谢你了,要不还得拿盘子吃饭。”

都吃完了也没吃饱,于是我把侍者叫来,告诉他,他可以把这些菜称作任何东西,就是不能叫它们中国菜。

“这些全是垃圾。”我同他说:“现在请你们那个马来中国厨子给我们炒个鸡蛋吃。只要用油炒,不要西式的做法,什么单面煎、双面煎、蛋饼,全不要,只要用油炒就好。”

“那好,”他彬彬有礼地摇着头说:“您要单面煎还是双面煎?”

星期四
最后一天,同英国同事聊了聊,知道了一点印度的风俗人情。

直到今天,印度还保留着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吠舍即untouchable,即贱民。贱民是没有姓的,他们的名字是一串长得可怕的字母,前面还加上他们父亲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借以表出他的家族。有些贱民信了天主教后起了Martin,Jeffrey之类的教名作为名字,原来的名字就作为姓了。所以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印度人的出身。

目前印度还有90以上的父母包办婚姻,而且90以上的人觉得这样很好。他们一般是男孩家长给自己儿子登广告,介绍情况。女方家长就看报纸找女婿,觉得合适就把女儿的情况写信寄过去。男孩家长从来信中挑叁个给儿子看,儿子可以挑其中一个,也可以全挑来进行相亲。经过拜见女方亲属,同女孩谈话,合适后一般一次就可定下亲事。

和中国不一样的是,印度由女方准备彩礼。有时女方先嫁过去,因为家境变化付不出彩礼了,男方有时就会杀妻。我的同事在印度两年,从报上读到6次这样的杀妻案件。杀妻虽然是犯罪,但一般都策划很好,由男方亲戚什么的动手,加上社会舆论并不谴责,所以一般惩罚都不是很重。

同印度员工聊天,他们对中国知道得和我们对印度知道得一样少,但他们很爱看中国功夫片,喜爱成龙。他们告诉我,不仅女人在额头点痣,信印度教的人不分男女全要点,从点的不同图案就可看出他/她的派别。我曾见过有的人额上的图案看上去相当野蛮。

还没有谈印度的女人,人们都有个印象以为印度女人很漂亮,去年世界小姐不是印度的嘛。但至少我不这样以为,我是个走路很爱东张西望的人,在那里几天,从没见到什么吸引人的美女。可能是因为穷的关系,宗教的关系,限制了人们打扮吧,我不太肯定。印度裔世界小姐,那是包装出来的,多么虚伪做作!老外看不出名堂来,咱们还能不懂。

我的采购部同事同印度采购部同事出去参观工厂,路上印度同事找了饭馆请他吃饭。想想印度的水,他只好称胃病犯了,躲过这一劫。

晚上终于要走了,上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飞机,见到华族空姐白白的皮肤,甜甜的笑,还有她们不太熟练但发音纯正的中国话,再从她们手中接过一杯可口可乐,感觉完全就象上了天堂一样
记那人同坐, 纤手剥莲蓬!

TOP

视点似乎有一种焦点对称的倾向,
往往习惯于三省其身,对内不断发掘自身短处的人,也倾向于对外注目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巧的是,恰巧反过来的类型也是活生生的不争事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