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爱情-三则 zz

解读“意淫”——从“意淫”看《红楼梦》爱情主题的深度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非凡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其主题深度的突破。一部不朽之作,往往在对社会、文化、人性、人的生存状态(命运)等某一层面或多层面的理解有着里程碑式的深化或突破,通常表现在一个新的词汇、形像或隐喻随作品出现而流传。中国的四部经典无不如此。

《三国演义》的文化主题将“忠义”二字推上顶峰,关帝庙随之遍布全国。其历史主题将古老的“物极必反”哲学观扩展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广为认同。

《水浒》的文化主题突出一个“义”字。其社会主题则深刻地揭示了官民关系, “逼上梁山”成为官逼民反的典故,“替天行道”成为“举义”者揭竿而起时沿用的口号。

《西游记》尤为幽默,不论人物形像还是主题思想。我不认为作品在弘扬佛家的善,毋宁是批判那种善的极端,而扩展“东郭先生”的隐喻。也不认为作者歌颂造反派。大闹天宫固然豪情万丈、大快人心,但那不过是为衬托一个更为深刻的隐喻----紧箍咒。不厌其烦的九九八十一难中,主要矛盾冲突不是人妖之间,而是师徒之间。看吧,我们的英雄不造反了,一心归依正统,降妖捉怪,可还是屡屡遭受来自上边的干扰、压力、边缘化,甚至踢出圈子。一个“紧箍咒”,活画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家长制模式的悲哀。三部经典中推出的许多“主题词”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至于《红楼梦》,作者推出一个前无古人的“意淫”。《红楼梦》自称“大旨谈情”,但其主题实则是多层面的。与前三部巨著相比,其社会文化主题方面的深度毫不逊色。重要的是《红楼梦》填补了前三部巨著缺失的主题----爱情。《红楼梦》不同凡响的特点之一是以日常生存状态为切入点而聚焦于人性。作者显然意识到社会文化困境最终要到人性和现实的生存状态中寻找原因。《红楼梦》以“食”的调色盘描绘生存状态,而以“色”的多棱镜折射人性的光谱。“意淫”这个新词汇恰恰是《红楼梦》性爱主题的关键词。主人公宝玉作为诠释这一主题的人物形像,被作者称为“天下古今第一(意)淫人”,这暗示作者自信自己对性爱主题的认识超越了前人。“意”与“淫”皆为常用词,毋需说文解字般地考据。然而,“意淫”的涵义却是全新的。由于《红楼梦》是小说而非哲学或科学著作,其对主题思想的阐释靠描写不靠定义,以至于“意淫”二字,正如著作所言“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红楼梦》问世后二百余年,读者对“意淫”的理解仁仁智智,莫衷一是。许多对“意淫”的探讨不是没有灼见,但一般均流于在《红楼梦》文本中寻求“意淫”的涵义,这虽然是必须的,但却未必是充分的。既然作者暗示其“意淫”思想超越了前人,那么只有在与前人的性爱观点的比较中,其深义方能完整显现。本文首先厘定原著的字面涵义,进而回顾《红楼梦》之前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性爱观,最后从现代心理学性爱理论角度,分析“意淫”的主题深度。

一、《红楼梦》中的“意淫”文本

『意淫』一词,首见于《红楼梦》第五回。【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因叹:“痴儿竟尚未悟!”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正不知何意,忽见警幻说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裤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鹱。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儿女之事,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之后,著者再未提及“意淫”二字,纯粹通过对“意淫者”的“多情”行为之描写来完成主题表达。无论如何,从这段文字中就可以了解“意淫”大致涵义。

1、首先为“淫”正名。“淫”者无罪,不以为耻。所谓“好色不淫”、“情而不淫”的分离论,“皆饰非掩丑之语也”。“淫”即“性行为”。“性行为”本无罪,乃天性也。不“淫”者反到不正常。故“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2、为“淫”分类。“淫虽一理,意则有别”。有“皮肤滥淫”与“意淫”之分。 “意淫”,在心之主观为“一段痴情”,在行之客观乃“闺阁良友”。

“意淫”在原著中的字面涵义到此为止。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略加思考就排除以下几种涵义:

1、“意淫”不是“博爱”人类。虽然宝玉堪称天真善良,但《红楼梦》的主题不是 “博爱”,而是性爱。尽管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体贴尊重女性有“博爱”的萌芽,但《红楼梦》的主题还是不能被拔高到“博爱”。何况“宝玉素习最厌愚男蠢女的”(第三十五回)。

2、“意淫”不是“泛爱”或“博爱”女性。虽然宝玉提出著名的“女人水做”论,但那是指婚前的“女儿”,不是婚后的“婆子”。当然,对婚后的“婆子”也不能一概而论,宝玉对秦可卿、凤姐、香菱等就未有微词。

3、“意淫”不是“皮肤滥淫”,却也不是纯精神恋爱(柏拉图式)。宝玉既是个性功能健全者,又不是禁欲主义者,其“意淫”是有“意”有“淫”而不是分离的性变态。《红楼梦》之所以在第五回就在警幻仙姑的启蒙下完成了宝玉成人大典,而以后却再不提他与袭人的私情,不是不再偷情,而是著者不欲渲染。《红楼梦》塑造的是“情种”,而不象《金瓶梅》塑造的是“淫棍”。第五回的梦遗及与袭人的 “初试”只是宣告宝玉的成人和健全。君不见宝玉在“初试”之前,尽管仙姑“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宝玉甚无趣味,因叹:‘痴儿竟尚未悟!’”。宝玉的形像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但若其性生理尚不成熟,性心理“不谙人事” 或成人而性无能,那么“意淫”就只是通常的幼稚、无奈或性变态,而毫无新意。

4、“意淫”不是“淫意”。时下,“意淫”一词在俗语中沦为“淫意”,与“想入非非”同义,如同贾瑞照“风月宝鉴”。“意淫”被迫与“手淫”结拜弟兄,这怕是《红楼梦》著者始料未及,甚至有学术文章如此说,就更是红学的悲哀了。

那么“意淫”的新意究竟何在?让我们先看看《红楼梦》之前性爱观念的理论水平。

二、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性爱观

中国古代性爱文化发展较早。最早探讨性技巧的专著《素女经》据信成书于周代。可惜以后由于礼教的压抑,性爱上不了台面,未见再有学术专著。古人性爱描写及其观念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诗经》开卷即是千古第一情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整部诗经只有对爱情的自然表达和热情歌咏,民风淳朴,没有什么淫乱的概念。况且那个人力资源匮乏的时代,鼓励生殖犹恐不及,岂敢压抑性爱。早期的性爱描写虽也丰富,但缺少定性分析,在观念上性与爱浑然一体。“好色”一词的出现,表明社会生活中男欢女爱活动的过度化倾向,及社会对之持不支持态度。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赋》就起因于登徒子欲以“好色”为由弹劾宋玉,结果让伶牙俐齿的宋玉反咬一口,将娶丑女而生有五子的登徒子定义为“好色”。登徒子一肚子委屈,却理不出个合适的概念来为其辩解。淫、欲、性、情、爱这些词直到汉代《说文解字》还未分化出特指性爱的意思。登徒子案直到唐代才被元慎翻了过来。元慎的微型自传性小说《莺莺传》开篇就美化男主人公,说张生与众不同,同朋友一起出入花柳巷,却能独善其身。二十三岁大龄青年,竟未尝近女色。朋友疑其有病,张生不屑地说:“你们这些人,就象登徒子一般,并非真好色,不过好淫而已,故以干那种粗俗事为满足而不在乎美丑!我才是真好色者,可惜至今未遇到真有姿色的美眉罢了”。这里明确将美感与肉欲区别开来。这或许是启发后人将“色”与 “淫”分论的最早源头。《红楼梦》说:“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 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明显是不点名批评“始乱终弃”的伪君子张生。不过就性爱学的发展而言,张生的分型论有其积极贡献。情与淫的分野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日益明确,这在元剧中达到高潮,代表作即《西厢记》与《牡丹亭》。《西厢记》重塑张生,使之成为与莺莺同一战壕的战友,誓与势利丈母娘斗到底,终于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旗占领了情感与道德的双重制高点。《牡丹亭》更以烂漫主义手法塑造了痴情女子杜丽娘,青春期锁于深闺,性本能被压抑,只有走佛洛伊德的路子,于梦中发泄。梦遇情人就当了真,为情而死,又为情而复生,最终美梦成真。一出生死恋,将“梦中人”一词注册为爱情专用第一浪漫名牌,沿用至今。这类一见钟情的烂漫故事虽看起来是突出一个情字,但若追问情由何生,就连作者也只能回答“情不知所起”(《牡丹亭》序)。稍后的风流才子李渔曾在其剧作《怜香伴》中试图借剧中人之口回答这一问题:“你只晓得‘相思’二字的来由,却不晓得‘情欲’二字的分辨。从肝膈上起的叫做情,从衽席上起的叫做欲。若定为衽席私情才害相思,就害死了也只叫做个欲鬼,叫不得情痴。从来只有杜丽娘才说得个情字”。问题是对方的什么特质使你情从肝膈起?事实上,任何一见钟情之爱都是以貌取人,仍不离色欲。况且《西厢记》与《牡丹亭》均不讳言肉欲,且于舞台大演作爱戏(尽管一隐于帐内,一隐于花丛),并没纯到那里。只是以情的专一,即变“始乱终弃”为“始乱终不弃”而抵挡道德家对先性后婚的批评。《牡丹亭》成为言情文艺的里程碑,主要是触发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戏剧的盛行。而才子佳人小说,即便其代表作诸如《平山冷燕》一类,除情节复杂化外,爱情的基础不出郎才女貌,或男女均才貌双全。情节不外一见钟情,百般周折,贵人相助(甚至奉旨成婚),终成眷属的通式。才子佳人小说有雅俗之分。俗的大演三级片。雅的“发乎情而止于礼”,‘好色不淫’,功成名就之前绝不成婚,不入洞房绝不上床,是属文人爱情之理想。李渔就既写过大量雅情剧,也写了驰名中外的《肉蒲团》。

事实上,真正以歌颂专一爱情为主而不渲染才色的是中国民间爱情故事,比才子佳人故事更为朴实感人。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就是代表作。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氏,先结婚后恋爱的朴实爱情,为家长制礼教摧残,双双以死殉情,死后化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以后的“梁祝化蝶”、“牛郎织女鹊桥会”一脉相承,均以现实主义的悲剧而终,又加一神话式的尾声寄托美好希望,艺术媚力远胜才子佳人小说。

我国古代文学中,另一类与才子佳人相似的爱情故事是“英雄美人”型。与西人的 “英雄救美”型不同,中国古典的“红粉知己”常常是“美识英雄”或“美造(就)英雄”(如“红佛夜奔”),乃至“美救英雄”(如木桂英助杨中保、樊梨花救薛丁山之类)。“英雄美人”型与才子佳人型相似之处是,一以斗诗为“媒”,一以比武为 “媒”,爱情的基础在外貌相吸之上又加意趣相投,是为志同道合之“知音”型。现实中,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是“知音”型爱情之经典。其实,无数男耕女织的牛郎织女型爱情也属“知音”型,不过是生活型的“知音”,如果将追求社会业绩之“知音”称为“事业”型的话。

总之,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性爱描写可以概括地分为三大类:淫乱型、色情型、知音型。类型之别反映了心理追求与心理满足之侧重点不同。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可分别称为“肉欲”、“色欲”、“理欲”。

值得一提的是,李渔将“色欲”又分了两个亚型。李渔是当时的作家编剧导演三栖大腕儿,曾就如何挑选女演员写过专著,其中对女性美的研究独具法眼。他发现女性的魅力有貌魅与态魅之别:女性之媚态与相貌是不同类型的美,而且媚态更重要。 “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并“定量”分析道:“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今之女子,每有状貌姿容一无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者,‘态’之一字之为祟也”。不知《聊斋志异》是否受其启发,也讲了个‘态’字作祟的故事----“恒娘”。说的是“都中洪大业,妻朱氏,姿致颇佳,两相爱悦。后洪纳婢宝带为妾,貌远逊朱,而洪嬖之”。后朱氏遇狐女恒娘指点:“子虽美,不媚也。子之姿,一媚可夺西施之宠”,乃授以媚术而重获丈夫之爱。不过,按李渔的意见:“态自天生,非可强造”。那是骨子里的东西,学来的终归不自然。民国初年的文坛怪杰张默生也曾提出研究“态学”,并拟就大纲,惜未成书。

“态”的奥秘,正如十八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博克(BURKE)和莱辛(LESSING)指出的,女性的“优雅”或“媚态”属动态美。也就是人一举一动中带出的风韵风度。男性同样也有个‘态’的问题。正是这动态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构成异性相互欣赏爱慕的重要客观基础之一。女性之动态美在舞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或许是为什么青年人热衷于歌舞以及何以声色歌舞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缘故。从人体美学角度而言,“态”,或女子的风韵、男子的风度,可称为“风貌”,以与静态的“体貌” 相对应。

按现代的说法,这种由骨子里散发出的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的仪态举止,是人内在气质的外显,无论格调如何都与体貌一样是先天秉赋,尽管后天的社会文化对之有一定程度的“薰陶”、“塑造”作用。既然气质秉于先天,并具有性别差异,特别是在性成熟期(青春期)激素的作用下方完全显现,那么异性之动态风貌,与“第二性征”的体貌相比,应称为“第三性征”(这是个仍被目前东西方的性学研究忽略的问题)。男子气或女子气十足与否恰恰在于“第三性征”的表现。同性恋者大多见 “第三性征”错乱。“第三性征”作为气质的外显,反映一定的个性内涵,呈现出多种风格,诸如男性之威严、雄健、豪放、英武、洒脱、飘逸、敏捷、沉稳、庄重、敦厚、儒雅等,女性之娇羞、妩媚、矜持、文静、典雅、纯朴、大方、灵巧、活泼、矫健等。风格多样恰是风貌美区别于体貌美的关键。体貌美美在标致(标准结构),越端正、对称、匀称越美,故人们对之有一致的审美标准。而风貌美美在韵致(变化有致),美在千姿百态的格调,故愈典型地表现一种风格愈美。将某种风格推向极致者总是令人倾倒。通常一个人虽可欣赏各种格调的美,但又总是对某一种或少数几种风格有明显的偏爱。当具有你心目中最喜爱的那种格调之异性出现时,一见钟情之爱的发生是十分自然的。“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并不神秘,客观基础在于“第三性征”风貌美的多样化格调。

静态的体貌与动态风貌由于都是人的外在美,因而既往被统称为“色”。既然动态的“第三性征”如此重要,在分析爱情心理时有必要分而论之。如果将对异性体貌美的欣赏仍称为“色欲”,那么对风貌美的“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的追求称为“情欲”应是恰如其份。这样,性爱的心理动力学层次就有“肉欲”、“色欲”、 “情欲”、“理欲”四个水平。

《红楼梦》也曾罗列“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 “云雨”是“肉欲”;“悦容貌”是欣赏静态美,乃“色欲”;“喜歌舞”即欣赏动态美,乃“情欲”;“调笑”是情趣意向的测试,情趣不合就不可能“无厌”,话不投机半句多。不过《红楼梦》没有细析这些性爱现象,而是将之归于单纯的性爱享乐。因为《红楼梦》强调另外的视角。

爱欲四大因素的特点是:肉欲求其“质”,色欲求其“形”,情欲求其“态”,理欲求其“神”。不同层次的性爱追求中或不同的快感刺激占主导地位时,产生的心境或情感性质也不同。肉欲过程,始于兴奋,终于满足,此情为炎情,此爱为淫爱,乃短暂的冲动或情绪。色欲过程,出于喜欢,得之娱悦,此情为热情,此爱为嬉爱,明显走向审美化而较稳定。情欲过程,缘于偏好,执著痴迷,此情为激情,此爱为珍爱,高度审美化而较强烈。理欲过程,基于理解欣赏,互为同道知音,此情为深情,此爱为敬爱、友爱,高度和谐而持久。

任何一个具体的性爱过程,都是以上四种爱的综合。择偶便是寻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爱欲的异性。人世间一出出爱情悲喜剧,均可由此爱欲四层的满足与否得到解释。从肉欲到色欲、情欲、理欲,随著个性化的逐层递增,其选择性渐强、选择面渐窄。理想的爱情是四欲的全面满足。但现实中的个体却难有“完人”,这就是爱情的二律背反或尴尬处境。因而现实中的爱情就有类型之别。当代西方心理学中最为认同的简单分类是“情侣型”与“伴侣型”的二分法。前者是以一见钟情,满足“色欲”、“情欲”为主的烂漫爱情;后者是以志趣相投,满足“理欲” 为主的知己朋友般的爱情。

关于爱情分类研究,应该补充一提的是,我国明代文学巨匠冯梦龙曾对之作过独特归纳。冯汇集其所见小说、杂书和正史中的爱情故事近千篇,编成《情史》一书。书中将爱情故事分编为二十四品----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情爱、情痴、情感、情幻、情灵、情化、情憾、情仇、情媒、情芽、情报、情累、情疑、情鬼、情妖、情通、情迹、情外、情秽。这种基于故事特点的分类法虽无大科学价值,但明显对《红楼梦》中各有特色的种种爱情故事及人物的塑造有重要启发。《情史》的别名《情天宝鉴》,怕是《红楼梦之曾用名《风月宝鉴》的前身。据脂本提示,红楼书末附一“情榜”,其中宝玉被称为“情不情”,黛玉为“情情”等。这怕也是受二十四品情天宝鉴的启发而来。但“情不情”、“情情”提示红楼“情榜”的分类显然以心理动力特征为着眼点,高于《情史》一筹。惜“情榜”全貌遗失。

综上可见,《红楼梦》之前,我国古人的性爱探讨,虽不甚系统,但也面面具到。只是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不是理想化,完美化,便是集中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但有一点与西方传统不同,就是没有将爱情神圣化与神秘化的倾向。当代中国文学界的爱情至上论与不可分析论是受西方文化观念(特别是文学界)影响的结果。

三、宝玉的性际关系

《红楼梦》是社会百科全书,也是性爱大观园。《红楼梦》在理论上提出性爱的 “皮肤滥淫”与“意淫”二分法,但书中所涉性爱故事形形色色,囊括前述四种类型--肉欲、色欲、情欲、理欲,且每一类型均有出色描写与典型个案。肉欲层次为主者如薛蟠、贾瑞的“淫爱”;色欲层次为主者如贾琏的“嬉爱”。当然,此类被著者作为“皮肤滥淫”之典型而衬托宝玉的“意淫”。有趣的是在两者之间,尤三姐的故事恰属情欲层次。性情刚烈的尤三姐显然属“追星族”先躯,一见钟情地崇拜动作明星武生柳湘莲,被其潇洒英姿(态美)迷得非其不嫁。没想到这冷二郎是个半生不熟的“假性情中人”,为人言所误,本来一对有可能从一见钟情的情欲(肉欲、色欲自不成问题)上升到意趣相投的理欲层次的完美爱情,竟然在二次见面时即成悲剧,一个吻剑,一个削发,鸳鸯剑斩“鸳鸯”。作者在尤三姐爱情上着墨不多,但其精彩动人,仅次于宝黛爱情。且以短瞬、果决、刚烈、敢做敢为的风格与宝黛爱情之缠绵、抑郁、柔韧、被动无奈的情势对照辉映。所以,脂胭斋批尤三姐故事为:“一篇尽情文字。再看它书,则全是淫不是情了”(蒙古王府本)。尤三姐故事是“一段痴情”却仍不是“意淫”。“意淫”只能由宝玉的故事来诠释。

宝玉的性际关系在四层次上全面展开:试云雨--“肉欲”,赏姿色--“色欲”,痴风貌--“情欲”,迷知音“理欲”。而且由纵横两向展开。

横向而言,宝玉的“四欲”投射于不同个体。

“肉欲”层次,计有秦可卿、袭人、碧痕、秦钟、宝钗与宝玉有肉体关系。从可卿的“梦交”启蒙到袭人的“初试”体验,进而有碧痕的“遭遇激情”(洗澡引发--第三十一回,由晴雯语中暗示)。与秦钟还有同性恋关系(虽略写,但第十五回亦毫不含糊地交代了)。除与宝钗是夫妻关系外,其余看起来都是偷情的“皮肤滥淫”。

须指出的是,其一、当时的文化背景并不单纯谴责“皮肤滥淫”,只是轻蔑如薛蟠类“皮肤滥淫”而不成器者。甚至同性恋在当时亦不是不可理解的邪恶(《金瓶梅》亦有同样表达)。因而宝玉的这点儿“小儿科”实在是连“成长中的烦恼”也谈不上的正常性际关系。其二、宝玉不象薛蟠贾琏那样专贪肉欲。宝玉的肉欲有情有肉,因而就不是灵肉分离的“皮肤滥淫”,虽然未必是至爱。宝玉的肉欲是性爱的正常组份。

“色欲”层次的宝玉,大有见一个爱一个的趋势。园子里的青春女性--钗黛湘及众使女自不必说;在袭人家偶遇有三分的姿色的红衣姨妹子(第十九回)就念念不忘;在可卿出殡途中没能充分接近那淳朴自然的村野纺线丫头亦怅然无趣(第十五回)。对有姿色的女性,宝玉除赏其姿色外,常做的两类事,一是关爱,二是调情。此类细节甚多。宝玉对“女儿”们的关爱体贴堪称无微不至。尤三姐曾注意到一细节:宝玉在秦可卿丧礼上仅仅为怕和尚们的肮脏味熏了姐姐们,就挡在头里,宁愿被人误解为不知礼(第六十六回)。此外如:将自己的点心留给喜好这种食品的使女(袭人、晴雯)、代人受过(第六十回)、怜香惜玉(为平儿梳头、为香菱换裙)等随处可见。最动人的是“撕扇子”与“带病补裘”两情节中宝玉与晴雯相互体贴的诚意。除关爱体贴外,宝玉常有意无意与“女儿”们调情,如以吃胭脂为借口亲近、语言中的打情骂俏等。典型的如与金钏儿调情调出人命(第三十回),与晴雯调情(邀其洗澡,第三十一回)惨被奚落,揭出与碧痕洗澡的隐情,实质上有如法炮制而引诱晴雯的潜意识(故晴雯临死悔恨:早知今日何不当初)。甚至调情调到宝钗、黛玉头上,更是遭到严厉痛斥。这都说明宝玉的爱从未与性分离。

“情欲”层次的宝玉常为不同风格的气质风貌之动态美所打动。《红楼梦》对动态美的描写不甚着意。对黛玉还有“举止言谈不俗”、“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等直接刻画。对其他人物很少动态形像描写。就连宝钗也只几句“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连宝钗扑蝶、湘云眠芍、宝琴立雪这样大显其“态”的题材也没一句形像刻画。倒是后人纷纷抓住此类瞬间入画。红楼人物之所以诩诩如生,是由于作者着意刻画其性格气质,而一举一动就不难由读者想像。红楼才女的气质群象,在显示才华的诗社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才华横溢,溢出来就是人的风貌气质,所谓文如其人。红楼诗词好就好在符合人物形像,各人气质如同自然流露,而不象由作者一人捉刀。诸如黛玉之超诣(其问菊诗:“孤标傲世偕谁隐”)、宝钗之典雅(其咏白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湘云之旷达(其咏白海棠诗:“也宜墙角也宜盆”、“岂令寂寞度朝昏”)、宝琴之清奇(其咏红梅花诗: “疏是枝条艳是花”、“空山流水有落霞”)、香菱之娟秀(其咏月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等等,皆由各自的诗中道出。

在这一层次,宝玉不仅喜欢风流袅娜、清高超诣的黛玉,也喜欢矜持庄重而“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宝钗,虽然宝玉不认同宝钗的价值观。宝玉同样也喜欢憨直而略带假小子气的湘云,而见了清奇如红梅映雪的宝琴,就又呆了。如果说“色欲”层次的宝玉还不能免俗,那“情欲”层次的宝玉就大有不同。对于这些才华横溢、风格极致、光彩照人、不可多得的奇女子,宝玉不仅爱慕,于心中更添一重敬意,常常自愧弗如,可谓崇拜不已、珍爱有加。

在“理欲”层次,与宝玉意趣相投者唯黛玉一人。这里正是宝玉的性际关系纵横两向的交汇点。与黛玉的恋情是宝玉爱情形像的纵向维度。宝黛爱情是四层次的完整性爱,虽然在肉欲层次并未实现。而这又恰恰更为集中地体现了“意淫”主题。

在“色欲”、“情欲”层次,宝黛相会,一见如故(第三回):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一见钟情一向被看作是爱情最神秘的现象,而以缘分称之。现代心理学也没有公认的解释。有个“爱情图谱”说认为,每个人最爱的那种形像与风格象图谱一样其实是与生俱来地刻在你脑子里,求偶不过是按图索骥,一旦遇到,就有一见如故,似曾相识感。此理论不无道理。气质是天性,你的气质风格也决定了你喜欢那类风格的异性。这里要补充分析的是:一见钟情应分两层次:“色欲”与“情欲”。“色欲”层次的一见钟情实质是“一见眼新”,那是相貌美引起的新颖感,如呆霸王见香菱,贾链见尤二姐。而“一见如故”之钟情,不仅仅是悦容貌,必是包括对气质风貌的偏爱。宝黛相会属此,宝玉见秦钟亦属此。对于相貌美,人们的标准基本一致,故见了相貌美的异性都会有眼目一新之感。而气质风格则各有嗜好,一个人认为美的另一人可能认为丑。黛玉的气质就不是人人都喜欢。她的孤傲在红楼里红楼外都遭到不少批评。只有宝玉欣赏,常于“心中品度黛玉”,而注意到黛玉随着成长“越发出落的超逸了”(第十六回),可谓越看越爱。可见,两种“一见钟情”其广度深度有别,单纯的体貌性感美令人人“眼热”,而特定的气质风格只令某些偏爱者“心动”。“眼热”还是“心动”,不可误判。

一见钟情,无论是“色欲”或“情欲”层次,激情过后,是否能把爱情进行到底,关键在于“理欲”层次是否志同道合,即对人生、社会、生活的价值理念是否一致。优雅气质迷呆过宝玉的不止黛玉一人,宝钗是宝玉心中在才华气质上第二崇拜的美人,可两人无法在“理欲”层次有一寸进展,以至于宝玉与宝钗的相知程度还不及晴雯。宝玉与晴雯在一般生活态度上相知,所以晴雯是黛玉的“低阶(世俗)投影”,一如袭人是宝钗的世俗投影(如前述“生活型”知音与“事业型”知音的对应)。如果将宝钗放在《红楼梦》之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便是第一女主人公。宝钗之理念正是正统文人才子的标准理念,其气质也是传统才子的理想美人风格(据传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也多取宝钗而弃黛玉!是当代才子尚未出古代才子巢臼,还是“爱情图谱”代代相传?!)。可宝钗遇到的不是“才子”,而是顽石。当然,宝玉也是“才子”,不过是个叛逆才子。因而在“理欲”层次与宝钗必然话不投机。只有在磨难中长大看透功名利禄的黛玉,才是宝玉的知音。但可以设想,宝玉如欲建功立业,黛玉只会相助而不会满足于安逸生活(晴雯有可能,所以我称之为黛玉的世俗投影)而阻拦。但那功业须是诸如著《红楼梦》或创新学问,而不是作“禄蠹”。因而,宝黛不仅“情投”,而且“意合”。这一点在书中有明确交代:

第三十二回中,老爷叫宝玉出去会贾雨村,宝玉不乐。湘云劝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一听就火了:【“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经济学问。”】袭人赶紧打圆场:【“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宝姑娘)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第三十六回中更有宝玉直接指责宝钗:【“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可见,宝黛爱情在纵向显示了红楼爱情的深度,而广度由宝玉的横向关系展示。横向关系更加衬托了纵向深度。有肉欲色欲的宝玉才愈加突出情欲理欲的爱情深度。这既表明宝玉人格的真实性(实实在在的性情中人而不是伪君子或理想化了的模式),又保证了宝黛爱情的纯洁度,从而将悲剧的艺术感染力推到极致。按旧言情小说的套路,宝玉与黛玉晴雯一妻一妾,本可以在四层次上美滋滋地完整结合(一些续红楼梦就是诸如此类)。可红楼梦却偏令其生离死别,而且生前也没有肉体结合(爱得那样深,偷情岂不顺理成章?!)。以致晴雯临终不甘:“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担虚名),我当日……”(而黛玉就没有肉欲上的悔不当初,这也是“高阶” “低阶”的雅俗之别)。回头再读西厢牡丹,岂不是“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 ‘情而不淫’作案”?!西厢牡丹在红楼之前可称为言情之最,红楼既出,这顶桂冠就只有红楼配。

行文至此,似乎“意淫”就是不涉肉欲的纯情。若仅仅如此,那“意淫”与柏拉图式的爱便无大区别?如果红楼梦倡导不沾肉体的纯情,就不会写宝玉的那些云雨关系了。那又落入雅才子佳人小说的虚伪俗套了。“意淫”若仅指纯情,造此词就是多余的故弄玄虚。反之,如上所说,宝玉的爱从“肉欲”“色欲”到“情欲”“理欲”,纵横发展,全面完整,反而与红楼的二分法相悖,仍不能解开“意淫”之谜。我们需要对爱情的性质作进一步的思考。

四、“意淫”的境界

爱情是性选择的情感形式。性结合的目的,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就是交配繁殖。两性繁殖的方式在进化论看来意义重大。性选择对保证种群的质量和演进发挥作用。绝大部分动物及部分植物以两性方式繁殖,人类以外的动物其情感形式是否与人类相似,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的爱情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最为复杂的。与其它动物相比,性活动的重要性在人类仅次于饮食。动物的性活动只在发情期出现,而失去发情期的人类,真可谓随心所欲。有个小幽默:“一对夫妻的一对宠物猫看到主人天天做爱,猫夫不屑地说:你看我们的主人有多蠢!竟然在非排卵期瞎搞,纯粹白费力,浪费资源!猫妻说:是啊,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总是关起门来偷偷地搞的原因,自己也觉得没意思,羞于见人!”这真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不乐”!人类性活动的不同凡响处恰恰是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活动所付的精力并非没有生物学意义。人类由于大脑发达,学习能力增强,许多生存知识和技能由后天习得,童年期特别长,换言之,需要亲代的抚养和培训期特别长。在生存竞争中,显然由双亲共同负担子代抚养比单亲负担占优势。母系社会基本由母方负担子代抚养,被父系社会淘汰是必然的。我怀疑个中原因很可能是发情期“作祟”。母系社会的性交活动由女方起主导作用,女方可以休夫,自然也可决定性交活动的时间表。这可能并不是女性之权力欲“作祟”,而可能是因为母系社会的女性之发情期失去的不够彻底。一旦发情期消失得更为彻底(其实至今也未“彻底”消失)而能更有力地长期吸引男性在身边的女性出现,其子代(具有相同特点的基因)的存活率大大增高,这种新新人类的数量猛增,从而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父系社会逐渐取代母系社会。所以,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演化很可能不是社会文化的演化,而是人种的进化。这是题外话。要强调的是,性快感是维系两性关系的重要纽带。即便如此,仍嫌不足。生理快感的短暂性不足以维系持久稳定的两性关系,因为生理快感的刺激特异性不强,能给予生理快感的对象太多。在人类这种心理活动高度复杂的动物,还有另外两条重要纽带联系性际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那就是情感与理性认知。生理本能、情感、理性认知是人类行为的三重决策机构。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可以基本与之对应。神经生物学家麦克莱恩(MCLEAN)曾从比较生物学角度提出“三位一体”的脑功能模式,以解释动物行为的进化。大意是,人脑可分为脑干、边缘系、新皮质(大脑半球)三大部。爬虫类脑结构相对简单,类似高等动物的脑干(麦氏称之为爬虫复合体),主管生理本能和一些简单的社会行为。爬虫类的行为也基本是遗传来的本能行为,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冷血动物!)。高等动物及人的脑干也只是主管基本生理功能。哺乳动物脑皮质大增,但半球新皮质还不够发达,而介于脑干与新皮质之间的边缘系(也称旧皮质)所占比例较大。边缘系与情绪性行为关系密切。情绪性行为在哺乳动物十分明显,典型的如母爱行为、愤怒等。新皮质占绝对优势者乃灵长类特别是我们人类。新皮质带给我们强大的认知能力,因而行为具有级大可朔性,示环境随机应变,灵活无比。重要的是,爬虫复合体的本能反应与边缘系的情绪性反应处于理性认知的控制驾驭之下,理性可以对本能与情绪说“不”!如果后者的行为对个体的重大或长远利益不利的话。当然,理性还没有进化到绝对独裁的地步,本能与情绪也有冲破理性之堤坝而图一时之快的时候。人类处于进化之树的顶端并不意味着这个最高级动物就是进化完美的生物。相反,在获得许多自由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人性的复杂性就根植于人脑的这种矛盾结构之中。性爱的复杂性矛盾性就是典型之例。

哺乳动物进化出情感这种内驱力参与动物的行为决策。爱是人类性选择的情感内驱力。问题是爱由何生?以生物学的观点看,爱是一种情绪反应,而任何反应都由刺激而生。那么,是什么刺激产生了“爱”,如果生理快感不是“爱”的刺激原?显然,这个刺激原只能是“美”。常言“爱是人之天性”、又云“爱美是人之天性”,这两个天性其实就是一个天性。人除了爱自己,就只有爱美。可以说爱情的本质是审美。美感是唤起爱情的直接机制。不美则不爱!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美代表优质基因携带者。美感是性选择的工具。性欲望(基因的复制本能)将择偶权交给审美这套滤色镜,以滤掉劣质基因。但造物主并没有赠于我们特殊的“美”感受器,美感的来源仍是视听嗅触觉,美不美只是色彩、线条、光洁度等形式变化与组合的不同。换言之,这套滤色镜是按一般原理设计的,因而审美不仅审视异性,也审视其它一切事物。可以说,性审美是一切审美的导源,其它一切审美是性审美的泛化。许多哲学家与艺术家认为艺术审美具有类似“爱情”的感觉。不过,艺术审美通常在强度上弱于“爱情”。正如叔本华所言,“任何对象都不能象极致的人体美的那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关照”。可见性审美是艺术审美最直接的起源,艺术不过是性爱剩余能量的发泄。艺术审美形形色色、丰富多采,但均能从性审美中找到其导源。在《爱与美》一文(http://archives.cnd.org/HXWK/author/PAN-Weixing/zk9810a-
欢迎您与我探讨数学问题
Share |
Share

爱 与 美  ——一种生物心理学观点

                 ·潘卫星·  

    性爱与审美皆人之天性。总觉得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却一直理不出  
  头绪。对此两大永恒的人性主题。古今中外的论述不乏种种精辟和闪光。但总体地  
  看,仍不能令我满意。我寻找自己的答案。终于,一次雪中漫步,我体验到顿悟的  
  喜悦,从而有幸抛出现在这块砖坯。  

  一.从爱情说起  

    今天的人类在将其智慧的触角伸向遥远的星际空间之时,仍为身在其间的爱情  
  问题所惑。人类的语汇中,恐怕没有哪个词象爱情一词,其含义在不同人的心目中  
  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  

    动物学家眼中,爱情即生殖。是种族保存的必要过程。个体这个基因的载体,  
  受基因复制指令驱使,寻求异性是为了基因的保存,而非个体自身的保存。当然,  
  基因是以赋予个体以巨大快感为饵,使其乐此不彼。可怜的个体既无可奈何,又心  
  甘情愿。  

    道德家讲坛上,爱情即婚姻,婚姻即旦旦信誓或签字画押后的“时不变系统”  
  ,违约者“斩”。群体逼个体就范,不用钓饵,用网。  

    文学艺术家笔下,爱情是纯洁无瑕的情感和至高无尚的幸福。其丰富多彩,生  
  机勃勃,令人神往;其扑朔迷离,肝肠痛断,令人感慨。爱情主题千古不衰。迄今  
  为止,文学艺术界是对爱情考察(至少在描述性考察方面)最多的领域。诗歌,小  
  说,戏剧,电影……,无数杰出之作对爱情的一叶一脉,一花一瓣作了淋漓尽致的  
  描绘。然而,一旦涉及爱情的本质,却又象立岸观荷,始终摸不出潜在水底的那根  
  白藕。  

    该是科学地、全面综合地探讨爱情的时代了。本世纪以来,科学界对性爱的研  
  究在两大方向上进行着。其一是对性生理的详尽考察。成果已展示在种种畅销的性  
  生活指南图书中。其主题可两词以蔽之——快感与高潮。阅读这类书籍的读者或许  
  可熟练掌握性生活技巧,但对爱情本身的理解恐仍不得要领。与之相对,另一研究  
  方向是对性爱的社会心理学探讨。这方面的考察对性吸引力的外表特质(如人体美  
  的客观性)和心理特质(如择偶标准)进行着认真梳理,归纳出种种爱情类型。如  
  JOHN LEE列出六种爱情,而HATFIELD和BERSCHEID则确  
  立了“情侣”型和“伴侣”型两种爱。然而这仍不过是“科学地”描述和肯定了文  
  学家们早已描述过的现象而已,产生的是爱情分类学。而在爱情动力学方面,仍无  
  令人满意的理论。动力学问题不解决,分类学必然易于混乱。我要尝试的是从动力  
  学角度探讨爱情的心理结构。  

  二.择偶现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这句隐喻性爱的美丽诗句,道出了性  
  爱应时而生的必然性。然而,性爱的困惑在于何以此蜓独钟此荷?即“择偶”究竟  
  在“择”什么?  

    首先,择异性而偶,应属无疑。然而,并非如此,就有择同性而偶者——同性  
  恋。科学已证明,同性恋者并非道德问题,而是生理问题。同性恋者事出无奈,因  
  其大脑的某些区域的生物构造和功能已先天地“异化”了。本文只讨论异性恋,对  
  异性恋而言,所谓择异性,意味着择“名符其实”的异性。健康正常的异性。  

    其次,异性恋,也非见异性就恋。按生殖法则应是足矣。然而,生物的回答仍  
  是“不”。  

    动物实验:为雄白鼠提供数只发情期雌鼠,雄鼠并非平均地与每只雌鼠交配,  
  而是颇为“挑肥拣瘦”。以致有的雌鼠十分受宠,有的则备受冷落。鼠辈如此,况  
  乎人!  

    就人而言,异性的相貌首先受到选择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尽管人人都愿选择  
  美貌异性,恐无人同意爱情可简化为单纯的选美。岂不闻男士们常叹息某些女性“  
  漂亮而不可爱”;相反,也赞许某些女性“虽不漂亮却可爱”。著名的性爱小说家  
  劳伦斯曾言:“标致好看的女人是有一副好长相和一头好发的女人,而可爱的女人  
  却是一种体验。”看来“可爱”比相貌更重要。爱情的奥秘似乎就在这难以言传,  
  只可“体验”的“可爱”之中了。的确,“貌美”而又“可爱”的异性,总是令人  
  一见倾心地坠入爱河。遗憾的是,这种浪漫纯情之爱,也并非都能“天长地久”。  
  当初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头来却不得不宣告“合不来”而分手的悲剧并非少见。到  
  是那些“逐渐钟情”之恋常能白头偕老。那么,“合得来”似比“可爱”更“可贵  
  ”。然而,生活中也常见有很“合得来”的异性朋友,虽互相“喜欢”,却又宣称  
  缺少那种一见钟情的激情而爱不起来。看来,“合得来”也非爱情的充份条件。  

    凡此种种,表明爱情的心理动力并非某种单纯因素。事实上,以上关于“正常  
  异性”,“相貌”,“可爱”,“合得来”的选择,恰恰反映了性爱的四大必要条  
  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根源。下文渐次分析。  

  三.爱欲四层  

    我将上文关于“正常异性”、“相貌、“可爱”、“合得来”四大择偶标准背  
  后的动力因素分别称为肉欲、色欲、情欲、理欲。四者以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  
  构成爱欲的总体。每一层之欲各具不同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指向。  

    肉欲——指向异性的第一性征,即生殖器;以性交为方式,触压觉感受系统是  
  其生理基础,快感高潮为其目的。显然,肉欲的选择标准是性解剖生理功能正常之  
  异性。  

    色欲——指向异性的相貌。而异性的相貌美乃指性成熟特别是青春期个体之性  
  感美。如男性健壮的身形,结实的肌肉,浑厚的声音等;如女性富于曲线和弹性的  
  体形,秀丽脸庞,柔细音质等。这些均是第二性征充份发育(即性成熟)的标志。  
  故色欲指向异性的第二性征,以视听感受系统为生理基础。由于视觉的主导性。故  
  以色欲称之。  

    色欲的本质即单纯的选美,且选美的标准几近客观。  

    心理实验:呈现一些女性照片,不同的男性受试者对照片上异性的美丑评价惊  
  人地一致。  

    服装模特儿及一些裸体杂志模特的“三围”比例有标准要求,也说明体貌美几  
  近客观。  

    体貌美的奥秘是匀称,即合比例。有人用几十张并不美的女性或男性面部照片  
  分别叠印出一个女性或男性的“平均脸”。结果,“平均脸”很标致端庄,比其中  
  任一组成者更美。  

    情欲——指向异性的气质。前述心理实验中,若照片上的女性本人走进实验室  
  ,评价者对其美丑的看法便显出较大差异。可见当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异性出现  
  时。存在某种比体貌美更重要的审美因素对体貌产生了“修饰”作用。那便是人的  
  气质——那种给静态的人体结构注入生气,体现生命动势而又带有强烈个体色彩的  
  美。它以姿势、步态、说话方式(与内容无关)、面部表情(与特定情绪反应无关  
  )等一举一动所带有的个体风格或格调展示出来。所谓“可爱”主要指气质。  

    气质同样是一种天性,却是活生生的动态美,而不同于体貌结构之静态美。体  
  貌美美在标致,越端正、匀称越美。故人们对之有一致的审美标准。而气质美美在  
  风格,美在千姿百态的格调。故愈典型地代表一种风格愈美。如男性之粗旷,豪放  
  ,果敢,英武,洒脱,爽直,机敏,沉郁,稳建,敦厚,儒雅等;女性之娇羞,温  
  柔,衿持,文静,细慎,纯真,大方,活泼,矫健,泼辣(不是泼赖!)等。通常  
  一个人虽然可以欣赏每一种美的格调,但又总是对某一种或少数几种风格有明显的  
  偏爱。当具有你心目中最喜爱的那种格调之异性出现时,一见钟情之爱的发生是十  
  分自然的。诚如一句诗中所言:“在我见到披着霞光的你以前,你已在我心中。”  

    与体验相比,气质可称为风貌。就男性而言,体貌是形,风貌是态,是势,是  
  度,或风度。就女性而言,体貌是色,风貌是姿,或风姿,风韵,只有那些有色又  
  有姿的女性,有形又有态的男性才是一见钟情之恋的幸运儿。  

    体貌与风貌之别,一向不被注意。然细心人还是有的。十八世纪的西方哲学家  
  博克(BURKE)和莱辛(LESSING)指出,女性的“秀美”或“媚态”  
  属动态美。我国明代才子李渔也独具法眼地指出:“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  
  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并“定量”分析道:“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  
  ,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  
  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  

    异性的风貌,换言之:男性的风度,女性的风姿,或称“阳刚之美。阴柔之美  
  ”,无论格调如何都与体貌一样是先天秉赋。尽管后天的社会文化对气质有某种“  
  调制”作用(而气质也对人的后天理性人格发展具有某种“基调”式的影响),但  
  毕竟仍属天性,为生物性特征。故异性之气质或风貌,应称为“第三性征”。  

    由于“第三性征”非结构性特征,而是体现动物生命活动千姿百态之功能性特  
  征。它与性交无直接关系,故恋爱者的情感体验总是奇怪地感到只有巨大的爱(美  
  )的激情,而不是性冲动,尽管其深层指向仍是性结合。这便是许多人认为的,特  
  别是文学家描写的那种“真正”的爱。的确,这种情欲是一种珍爱,不同于肉欲的  
  占有欲。如同收藏家见到珍品,虽最大快感是自己收藏,但若有人以毁此珍品而威  
  胁,则宁让于他人而以珍品本身的完好为首位。这便是所谓无私的爱,即被爱者始  
  终高于自己。  

    顺便指出,这里提出“第三性征”的概念还将有助于对同性恋问题的探讨。同  
  性恋者恰恰是“第三性征”倒错,而非第一,第二性征倒错。  

    理欲——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的高度进化带来两大具有生存意义的硕果  
  :一是高度的自我意识,二是高度的语言能力。正是此两大功能改变了人的生活方  
  式。前者使人的行为更多地依据认知而较少依赖本能,从而成为理性动物。后者使  
  人的认知活动可以被其它个体准确理解,充份交流,从而使一切有意义的信息可以  
  共享,即产生了文化这个共享物。人类是唯一的文化动物。文化纽带使人类的个体  
  对群体之依赖更加牢不可破。文字符号等达意工具的发明,使人的意识产品(思想  
  ,文化)有了不依赖于肉体(大脑)的物质载体。从而标志着人的精神存在的独立  
  和永恒。文化的积累丰富着人的心灵和情感,而丰富的心灵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  
  。今天的人类,其精神生活或文化生活占据生活的大部。精神生活给人的快感已成  
  为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无论原始人择偶的理欲因素多么微不足道(如女性只要求  
  男性健壮有力),现代人的性爱中理性成份已十分强烈。  

    性爱中的理欲,指向异性的精神层面。即选择异性的个性,即理性人格特征。  

    个性心理学认为,人格由复杂因素构成。这里仅讨论与性爱选择最为紧要的因  
  素。  

    大致就个性的能力、品格、意向三大方面而言,前二者在性爱的选择中,人们  
  的标准是一致的。即能力(智力、知识、技能)越强越好,品格(如勤奋、开拓、  
  执着、坚韧、精细、诚信、正直、自省、自律等)越优越好。能力,品格的性别差  
  异较小(与第一、二、三性征相比)。品格主要是后天修养,文化塑造而成,故具  
  有一定可塑性。通常在恋爱过程中,人格有所变化的部份,正是品格的美好化及双  
  方品格的相似化。能力和品格是生存之保证。通常女性对男性的能力和品格更为重  
  视。相比之下,男性对女性的气质更为重视。可以说,在爱情方面女性更为理性,  
  男性更为非理性;而日常生活中似乎恰恰相反。  

    个性的意向因素更多地决定了爱情的“基调”。意向(或意志)主要包括价值  
  观和情趣。正是价值观和情趣决定了人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从而也决定了异性  
  间是否“合得来”的持续生活情感。指望白头偕老的伴侣,如果生活目标和方式不  
  同,即使郎才女貌,一见倾心,也终将话不投机,各奔东西。而价值观相同,情趣  
  相投者相遇,则有志同道合的知音之感。这种理性认同的共鸣引起的快感与激动,  
  虽然在同性朋友中更多,而一旦得之于异性,则更显得难能可贵,更易情感化。这  
  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快感将转化为相互敬重的深沉的爱。如果这种爱情发生在  
  价值系统已相对稳定的成年,多半能相伴终身。  

    一般而言,价值观可分为两大类:崇高理性和实用理性。前者以追求所谓有益  
  于群体的社会事业为其生活意义,审美地看待所从事的工作,视事业的发展重于个  
  人幸福的发展;后者则以获得个体幸福为其生活目标。这便是通常所谓事业型和生  
  活型之分。由于生活型者远较事业型者为多,前者相遇的机率远高于后者。这便容  
  易产生两种误解。一方面,生活型相遇而相爱者,不认为性爱中具有理性成份。因  
  为在其心目中,天经地义地人人都是生活型(他们会认为所谓的事业型是通过“求  
  名”之途而达“求利”之实,或认为事业型者多为天性怪僻者,不足为道),因而  
  不认为价值观是性爱的选择因素之一。他们认为爱情是肉欲,色欲,情欲等非理性  
  层面上难以言传的直觉,如果为过日子而择偶,便未必是爱。另一方面,事业型者  
  则常叹知音难觅。事业型者本不易被周围人理解,若为女性,则更显孤独。因而,  
  他们极易放大理欲在性爱中的作用,将志同道合当成爱情的全部,认为非理性层次  
  上的肉欲,色欲,情欲均易满足,选择性不大,不是真正的爱。以上两种观点均为  
  经验之谈的误区,前者的理欲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满足,故视而不见;后者则因“稀  
  为贵”而过份放大,乃至一叶障目。  

    顺便指出,事业型和生活型,或崇高理性和实用理性者,尽管其生活方式可能  
  全然不同,但均以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和快乐。就此而言,两者无高低贵贱之分。  
  何况简单的两分法本不足以说明形形色色的每个具体个体的价值体系。“崇高”与  
  “实用”在人格中并非绝对的“有”或“无”。最令人的崇敬的历史伟人也有其世  
  俗的一面,最世俗之人也有其崇高的一面。这里我们应把握的要领是,价值观相似  
  乃性爱之重要基础。  

    情趣是个性的另一重要内容,也是爱情的理欲要求的重要内容。情趣实为天性  
  与文化的结合物,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重性。其非理性面与人的气质有关。如果说  
  人的风貌美直接体现了气质之非理性或下意识的一面,那么情趣乃气质间接蕴育的  
  ,向理性或意识“渗透”的一面。一个人对理性内容的好恶,取决于两方面:严肃  
  问题上取决于价值观;非严肃问题上取决于情趣。情趣典型地表现在业余爱好和娱  
  乐活动中,而这恰恰是恋人或夫妻的重要生活内容,因而情趣在性爱中的作用不可  
  低估。情趣也影响严肃问题的抉择(如事业方向,职业选择)。价值观和情趣共同  
  决定人的生活追求和苦乐观。价值观和情趣均相似的恋人,凡事一拍即合,十分和  
  谐,所谓情投意合。对于大多数生活型的恋人而言,价值观本无大差异,情趣相投  
  就成了是否“合得来”的主要因素。这便是通常人们提到的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所  
  谓“缘份”。缘份就是志趣相投,一拍即合的遭遇激情。  

    性爱中的理欲不仅应于个性中“求同”,还应“求异”。最佳组合应是于价值  
  观和情趣方面“求同”,而于能力和品格及气质方面力求互补。  

    综上所述,爱欲四大因素的特点是:肉欲求其“质”,色欲求其“形”,情欲  
  求其“态”,理欲求其“神”。四种不同层次的特质激发不同层次的快感——感觉  
  快感,知觉快感,表象快感及认知快感。  

    性器官之“质”对触压觉感受器的局部一维刺激,引起感觉快感;体貌的二维  
  ,三维结构刺激视感受器,产生综合的知觉快感;气质或风貌的动态四维(时间维  
  加入)刺激,引起需要表象记忆能力(否则动作轨迹的欣赏便不可想象)的表象快  
  感。而理性活动,精神内涵的共鸣,产生总体的认识快感。  

    不同层次的性爱追求中或不同的快感刺激占主导地位时,产生的心境或情感性  
  质也不同。肉欲过程始于兴奋,终于满足,此情为炎情,此爱为欲爱(或淫爱),  
  乃短暂的冲动或情绪。色欲过程,出于喜欢,得之娱悦,此情为热情,此爱为嬉爱  
  ,明显走向审美化而较稳定。情欲过程,缘于偏好,执着痴迷,此情为激情,此爱  
  为珍爱(或钟爱),高度审美化而较强烈。理欲过程,基于理解欣赏,互为同道知  
  音,此情为深情,此爱为敬爱,友爱。  

    任何一个具体的性爱过程,都是以上四种爱的综合,择偶便是寻求能最大限度  
  地满足各层爱欲的异性。人世间一出出爱情悲喜剧,均可由此爱欲四层的满足与否  
  得到解释。从肉欲到色欲,情欲,理欲,随着个性化的逐层递增,其选择性渐强,  
  选择面渐窄。现实中任何成功的恋情至少需此四层均能“及格”。在此基础上如有  
  一两层令人十分满意,便是难得。四层次的全面满足是完美的爱,即至爱。然而,  
  人无完人,至爱只是理想,现实中专一的爱永远留有缺憾。也许爱欲的全面满足只  
  能在不同异性的互补中实现。然而,多角恋不是本文的必然推论。如果本理论应对  
  爱欲的全面实现提出建议,适宜的考虑应是:青年时期追求浪漫之爱,满足肉欲,  
  色欲,情欲,特别是情欲这一高度审美化,格调化,艺术化的爱情,是对人,对己  
  ,对生活的美好看法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对人生将产生重要影响,不应或缺。成  
  年之后,随着价值体系的形成,个性理智的成熟,寻求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者结伴  
  终身,或许是完美的爱情历程。  

  四.“实验”依据:生活的证明  

    我力求使以上议论不仅仅作为一种“思想”,而是作为一种科学假说提出。但  
  科学界接纳一个理论或假说,有自己的原则。除该理论须具备逻辑上的自恰性外,  
  还必须存在支持性的实验依据。当一种理论声称某种现象由多种因素使然,必须进  
  行分离性实验,将每种因素分离出来,使其作用单独地呈现出来,否则没有理由承  
  认这种因素的存在。  

    的确,上文爱欲四层次结构说有待严格设计的心理实验或调研数据加以检验。  
  但只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性爱现象,就不难发现,人类千百年来的性  
  爱生活经验已反反复复地提供了无数这样的“实验”事实,且这种“实验”仍在继  
  续进行着。  

    就肉欲而言,手淫现象就是单纯肉欲的绝对分离性行为,而俗话所谓“关了灯  
  都一样”的性行为则是肉欲表现的相对分离现象。  

    就色欲而言,观赏裸画,裸舞是绝对分离现象,而嫖妓则是其相对分离现象(  
  假定所找妓女或妓男的相貌美基本满足要求,否则仅属肉欲行为)。  

    就情欲而言,异性明星崇拜现象是其绝对分离行为,而一见钟情的爱是其相对  
  分离现象。需要对前者略作解释,明星崇拜者的情感是极强烈而又极纯洁的爱。每  
  个明星恰恰最典型地代表某种风格(这与时装模特注重标准体形而忽略风格,因而  
  较少被崇拜,形成鲜明对比),因而是崇拜者心目中最理想的情欲对象(所谓青春  
  偶像)。崇拜者明知不可能发生现实的性爱关系,但却难以扼止这种强烈向往之激  
  情。它与正常性爱的一见钟情之情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青春偶像的实质是爱  
  情偶像,而非人格偶像。一些人从价值追求方面评说明星崇拜现象,特别是异性崇  
  拜(明星崇拜多半是异性崇拜。同性崇拜多半是有选择相同职业的倾向),明显不  
  得要领。  

    就理欲而言,志同道合的同性友谊是其绝对分离现象,而“红颜知己”之恋,  
  是其相对分离现象。  

    这些分离现象均是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现象。当我们以性爱四欲层次理论重新  
  看待时,不但以往的一些困惑烟消云散,而且恰到好处地构成本理论的“实验”依  
  据。  

  五.性爱与审美  

    一个爱情理论,如果确实揭示了性爱的奥秘,它的阐释就应既辐射出爱情丰富  
  多采的方方面面,又能在其动力结构中看到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便如此,仍嫌不足  
  。如果该理论确实是深刻的,它不仅应深化人们对爱情的理解,而且深化对人性本  
  身的理解。爱情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一个有生命力的爱情理论不应是孤立的,而  
  应能与人性的其它有关方面融为一体,至少能与其近邻——审美理论融为一体。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注意到,前文将爱情现象归根于不同层次的欲望,而这种欲  
  望是如何转化为爱的情感,其间尚有一截空白。正是这个空白处藏有一个关节点,  
  它既是性爱机制的内部枢纽,也是与外部相联的结合部。  

    严格意义上讲,人只爱自己和自身的延续(父母之爱是变相的爱自己),这是  
  本能的爱欲。若要让一个人爱另一人时,“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的导师名言  
  就“放之四海而皆准”了。人类两性关系由动物的性本能过渡到情感强烈的性爱。  
  其间必有一中介或桥粱,那就是审美。爱美是人的天性,人除了爱自己,就只有爱  
  美。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爱情的本质是审美,美感是唤起爱情的直接机制。而人的  
  审美天性决非偶然的天外飞石,美感恰恰又是性选择的进化产物。性欲望将择偶权  
  交给审美这套滤色镜,而这套滤色镜是按一般原理设计的,因而它不仅审视异性,  
  也审视其它一切事物。换言之,性审美是一切审美的导源,其它一切审美是性审美  
  的泛化。这是个类比式假设,也是本文理论的必然推论。我称之为“滤色镜”假设  
  或“审美的性爱泛化”论。需要声明,审美源于性爱的观点并非本文首创,但过去  
  的提出者由于既未意识到“滤色镜”原理,也未能对性爱作细致分析,从而难以从  
  性审美中导出一般审美现象,故未被普遍重视。而我们一旦揭示性爱四欲根源,就  
  不难继续发现,正是对异性之“质、形、态、神”的审美观照,衍化出各种不同的  
  美感和审美活动。  

    肉欲——感觉快感——质料美。将肉欲与美联系,恐不仅令人吃惊,且令人愤  
  怒。无人同意肉欲是对美的追求。美学中的美一向只有视听觉有资格享有,触,嗅  
  ,味觉似从未得到进入美学王国的签证。快感不等于美感的命题,在美学界几属公  
  认。但若站在生物学立场上,我们很难同意,触,嗅,味觉的舒适感就只能被称为  
  快感,而视,听觉的舒适感就是美感,如果不能将视听快感与视听美感严格区分开  
  来的话。即便可以区分视听快感和视听美感,后者也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我认  
  为,快感的情趣化就是美感。渴而饮茶满足快感,闲而品茶享受美感。当我们讨论  
  美感的起源时,快感即是美感的同义语。依本逻辑,触、嗅、味觉快感取决于对象  
  的质料性质,其中嗅,味觉快感取决于质料的化学性质;触觉快感取决于质料的物  
  理性质,只有表面光滑润泽柔软的质料才引起触觉快感。即使我们不把“美味佳肴  
  ”称为美,却不能不把光洁表面称为美。但传统美学将光滑表面列为美的要素之一  
  ,仍是就视觉而言。实事上,当我们看到可爱的光滑表面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触  
  摸。这提示光滑引起的最大快感在触觉而非视觉,视觉对光滑的审美是由触觉“渗  
  透”而来。故本文将对象之理化性质给人的快感或美感称为质料美。其性审美典型  
  地表现为对异性肌肤光润的追求,而由此泛化的审美活动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对玉器  
  ,宝石,丝绸这些特殊质料的欣赏上。  

    色欲——知觉快感——结构美。如前所述,色欲是对形体美的追求,而人们对  
  异性形体美的审美标准一致得几近客观的实事,无疑是对美具有客观标准的论点的  
  一大支持。这种客观性的奥秘正是早已被毕达哥拉斯学派讨论过的“美在比例”的  
  命题。形体美美在匀称。而匀称正是构件之间的恰当比例,比例这一尺度又意味着  
  对结构的衡量,而形体美恰恰正是结构美。结构美合比例的意义是稳定。不稳定结  
  构在自然界难以存在或长久存在。生物结构是力求稳定之结构,而不稳定或不合比  
  例,不匀称的结构,即为畸形,是非正常,不健康的结构,它不具美感就意味着在  
  性选择中被淘汰。而选择美貌个体,意味着选择健康稳定,生命力强的个体。性选  
  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鸟类已开始以羽毛作为选择条件。可见审美观照表  
  面看似非功利的,实际却深深地根植于生物种族保存的功利和目的之中。这应是康  
  德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美学动力观的生物学基础。  

    对形体美的审美泛化是对一切结构美的美感体验。绝大部份自然物,既然存在  
  ,就意味着属稳定结构。因而,大自然处处给我们以结构美的惊叹。特别是生物,  
  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进化出许多精致绝伦的稳定结构,令人叹为观止。归根到底  
  ,我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源于欣赏人类自己。对结构美的追求所产生的艺术便是绘  
  画、雕塑、摄影、建筑等构图、造型艺术。  

     情欲——表象快感——韵律美。结构美属静态美,而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  
  人类性爱中对异性气质美的追求即是对动态美的观照。博克(BURKE)和莱辛  
  (LESSING)均早已注意到优雅(GRACEFUL)或女性的“媚”是一  
  种动态美。但他们未意识到人类天性中不同风格的动势——活力美——的表达和追  
  求,不仅泛化为对一切动态美的感受,而且直接创造了美。它正是动态艺术的导源  
  ,其典型产物便是舞蹈和音乐。鸟类已本能地运用舞蹈和歌唱求偶,兽类则在奔跑  
  ,打斗中求偶。人类的舞蹈与歌唱是起源最早的艺术,其最初功用可能也是求偶。  
  至今仍有一些民族保留着赛歌赛舞的择偶风俗。近代芭蕾舞将女性风韵发挥到极致  
  ,而传统中国武术表演(及现代体育活动之大部,电影之动作片)则典型地表现了  
  男性英姿。  

     舞蹈、音乐的节奏、旋律、韵味等特点。正是生命内在活动节律、态势、力  
  度、秩序等特征的表露和泛化追求。动态美可称为韵律美,从而与静态的结构美相  
  对应。韵律美体现在动态中,贵在变化,因而易产生不同风格而个体化。对韵律美  
  的审美情趣也更易呈现明显的个人偏好。一旦所偏好的格调出现时,给人的美感激  
  动也十分巨大。这在音乐欣赏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一些人喜欢的乐曲,另一些人则  
  未必。某乐曲可能为某人“一听钟情”,产生极大共鸣,甚至视为自己全部个性和  
  生命活动的表达,而另一人可能对之无动于衷。  

    这种对动态美审美情趣的多样化选择与对结构美的相对标准化的选择形成鲜明  
  对比。如果结构稳定匀衡的选择对生物有利的话,那么,个体偏嗜似乎正背道而驰  
  。其实不然,就个体而言,偏嗜带有冒险性。但就种群而言,保持具有各种风格(  
  活动能力)个体的种群,在环境变化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某种能力在某种环境中  
  不显优势,换一环境则突显优势。在变化的环境中,多元化优于一元化。我国古人  
  有一著名精于此道者,即孟尝君。那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孟尝君群  
  体的生存竞争力。自然环境变化可能淘汰某些风格的个体,但整个种群则由于另一  
  些风格的个体适于生存而不被一网打尽。这又是一个“无目的的合目的”。个体不  
  论是享受快感还是美感,都是在吞食基因为保持自己永恒存在所设的诱饵。  

    对结构美和韵律美的追求,虽然归根结底在生物学尺度上仍是合目的,有意义  
  的,但其过程却是非理性的。因其暗含的意义已固化在特定的形式中,在主体是以  
  不假思索的直觉形式感受的。结构美和韵律美虽有静态与动态之别,但均属形式美  
  ,只要形式呈现,便引起主体的快感或美感。这便是何以图片,影像这类“假象”  
  同样令人兴奋的原因。其机制即生物行为的“锁钥”学说所述,只要“钥刺激”的  
  形式呈现,便有相应的行为释放。在此意义上讲,“美在形式”的命题无疑是正确  
  的。  

    理欲——认知快感——意蕴美。人类高度进化的大脑使其认知能力空前发达。  
  基因将许多由本能方式赋予个体的生存能力,交由大脑后天习得。基因只给大脑一  
  条指令:“你看着办,一切为了生存”,并以快感奖励大脑的认知活动。认知力发  
  达到能认识自身——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对环境的理解和把握更为准确。“知己  
  知彼”的理性成为人类行为的主宰,必要时可以对本能“说不”。故人类行为中“  
  有目的的合目的”压倒了“无目的的合目的”。弗洛伊德早已论述过本能的“快乐  
  原则”和理性的“现实原则”的冲突,指出后者压抑前者,理性文明的发展以压抑  
  本能为代价。  

    然而,我们更应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理性活动决非意味着给人带来灾难和痛苦  
  。一方面,理性活动引起的认知快感本身给人以巨大乐趣。认知活动越复杂,这种  
  认知的成功给人的快感也越巨大。小到儿童猜谜及各种智力游戏,中到成人几经思  
  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大到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攻克学术,社会,军事难题,无  
  不给人以巨大欢乐。这种精神快感不仅在强度上不比生理快感逊色,且在广度上给  
  人类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以致生理快感如无精神文化内容“润色”也显得单调乏味  
  。君不见,食、色均被“润色”为“食文化”,“性文化”。认知快感的情趣化就  
  是美感。成功的认知无不令人赞其绝妙(科技界),或叹其深刻(思想艺术界)。  
  这种赞叹无疑是审美情感的表达。“绝妙”和“深刻”意味着智慧,故认知美堪称  
  智慧美——“智慧是人类最美的花朵。”认知的本质是探究和把握生存环境。成功  
  的认知即相对探明和把握了环境的“真情实意”,因而智慧美的内容实质即“求真  
  ”。由于这种探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无限性,“真知”在不断深化更新,故智慧美  
  的另一特质是“求新”。智慧美实为创新知之美。这是理性美的一面。  

    另一方面,理性在压抑本能的短暂快乐之时,换取了长久生存之大背景下的生  
  活快乐。理性对本能“说不”,意味着精神对肉体的超越。在这种超越中,精神获  
  得无尚的骄傲和自豪感(自我控制的理智感)。当这种超越对他人或群体有益时,  
  精神获得高尚的道德感(牺牲个体利益)和令人起敬的崇高感(牺牲个体的巨大利  
  益甚至个体本身)。这些在人格中被审美地称为情操,情致的东西,体现了人在认  
  知基础上情感(博爱)和意志力(对理想的追求)的独立精神的价值。超越感是意  
  志快感,堪称情志美。无疑,情志美的核心是“求善”,即追求理想人格,理想社  
  会(与康德所谓“道德精神的表现”意同)。如果说人体美,智慧美是自然界最美  
  的花朵,情志美就是不惜揉碎花瓣而放出的清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  
  故”。当只有牺牲肉体才能达到精神完美时,精神宁愿脱离自己的生命载体,而投  
  入文化载体中永存(所谓流芳千古)。  

    值得思考的是,情志美虽然是精神对肉体的超越,但并非所有的“超越”行为  
  均被认为具有情志美。某些自杀行为虽也是精神对肉体的超越,却不象那些为群体  
  牺牲的行为一样引起人们的崇高感。这似乎暗示了另一种解释:从社会生物学角度  
  ,也可将“崇高”理解为一种群体保存机制,即群体需要个体作出牺牲时的巨额悬  
  赏。我无意贬低“崇高”,即便如此,我依然赞美崇高——崇高“香如故”。  

    无论智慧美还是情志美,均美在内容而非形式,故可合称为意蕴美。意蕴美的  
  实质乃“真”与“善”之美。  

    美在形式还是美在内容,这个美学界争议日久的问题,在本文的逻辑中是不存  
  在的。形式美是毫无疑义的。但若否定内容美便否定了智慧美和情志美,即否认了  
  “真”,“善”之美。尽管“美”常与“真”、“善”并列,但若不承认“真”、  
  “善”之美,则“美”的定义太过狭隘,难以说明广泛的审美现象,特别是文学审  
  美。康德对美的论述可谓严谨详尽,唯一的遗憾是未涉文学审美。其原因决非疏忽  
  ,而是他只承认形式美而不承认内容美所致的必然缺憾。我以为文学恰恰是内容美  
  的典型体现。形式美固然也是文学审美的要素,但与艺术的区别是,艺术可单纯追  
  求形式美(尽管也可结合内容美),而文学审美中毕竟内容更为重要。抽去内容的  
  形式便无存在之必要。如:中国古诗,若抽去内容,仅剩“平平仄仄仄平平……”  
  的形式,何美之有?相反,一首诗的意境,哲理,即使改用散文,白话叙述,仍不  
  失其意蕴美。再试想,若一部小说不被评价为“深刻”,一出悲剧不被评价为“崇  
  高”,而仅具有写作或表演技巧,其审美价值还会高?  

    在承认内容美的前提下,应进而诘问的是,按本文假设,美感导源于性爱,而  
  上述对意蕴美的论述似无需性爱涉入。其实不然。理性活动固然谋求个体生存,但  
  同样谋求个体繁衍,除认知快感本身对认知活动的奖励外,来自异性的奖励同样巨  
  大。恋爱中的人总是双手矫健,思维敏捷,灵感频发,创造力旺盛。同时,理性活  
  动的情趣化(即审美化)也是在性爱中更易产生或大大强化。因而,即使认知快感  
  和意志快感的产生与性爱无关,而在智慧美和情志美的升华中,性爱无疑起到催化  
  剂作用。智慧美和情志美恰恰正是我们对恋爱对象的理欲要求。也就是双方努力完  
  善自己人格的方向。诚如歌德言:“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向上”。若将此表达男性  
  思想历程体验的名言改为“永恒的异性引领我们向上”,便可视为普适定律。正是  
  性爱引领我们审美地看待生活,看待生命。审美人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审美  
  则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种意义上,我欣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审美宣言——美在  
  生活。  

  六.性爱心理结构的发展:生活的再次证明  

    人的心理结构是在从出生到成年的不断发展中成熟的,性爱心理结构也是如此  
  。如果本文理论是合理的,应在发展心理学方面也合乎逻辑。有趣的是当我们以发  
  展心理学的目光审视生活时,再一次从中发现性爱步履攀升的梯级。  

    生活经验表明,性爱心理结构四要素及审美水平随年龄和文化素养的增长而渐  
  次成熟。大致可在生理年龄和文化心理年龄结合的基础上,将性爱心理发展分为四  
  阶段:童年(学龄前)、少年(小学)、青年(中学)、成年(大学及之后)。  

    初生儿只有数种本能反射是完善的,其它感觉、知觉、表象认知功能均需逐渐  
  发展成熟。虽然这些功能无时不在齐头并进地发展,但各自的成熟程度在不同年龄  
  段有所不同,特别是审美意识和情感的建立和成熟更为不同。感觉功能在童年期发  
  育成熟,此期的儿童一切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均以感觉快感为核心。特别是以触觉  
  (亲密)和味、嗅觉(美食)为核心。可以说是肉欲和质料美阶段。当问一个幼童  
  “谁的爸爸或妈妈最美”,回答总是“我的爸爸妈妈最美”,即给予拥抱抚摸最多  
  的人最美。而一个少年的回答多半近乎“客观”。少年期开始具有结构美的鉴赏力  
  ,但对韵律美尚不敏感。一个少年对未来妻子的理想描述仅是“漂亮”,而无关于  
  气质、人格方面要求。进入青春期的青年,性意识全面觉醒,所谓情窦初开,不仅  
  真正的性爱肉欲觉醒,而且对韵律美的欣赏如同青春旋律本身一样无时不在激荡,  
  对音乐,舞蹈的热情突然高涨。此时,对未来情人的理想形像日见清晰,已不仅是  
  一种相貌想象,而是音容笑貌的一举一动,即气质想象。一见钟情的初恋(常为暗  
  恋)应时而生。更为普遍的是明星崇拜现象。青春偶像的发现表明对异性气质风貌  
  的偏好已十分明确。此属情欲阶段。但对理性价值的追求尚不甚了了。此时的理性  
  追求仅限于对异性的能力,品格的钦佩,而不涉价值观范围。只有成年期(大学后  
  期),理性开始成熟,价值体系逐渐完善之时,才开始注重异性的人格特质。此时  
  的“谈恋爱”才真正注重一“谈”字。只有在“谈”中,各自的价值观、情趣、品  
  格才能显现出来。此为理欲阶段。此期也是文学欣赏的高涨期,并尝试写作。人人  
  都是“诗人”。  

    上述现象如表达为附图的坐标系,则清楚地显示爱欲与文明(审美)的关系。  
  爱欲推动着文明,文明升华着爱欲。爱欲的缺如,将枯萎文明。文明的停滞,亦将  
  致息爱欲的发展。一个人的文化心理发展决定其爱情观,因而有人说,爱情是对人  
  的试金石。根据一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就可判断他的总文明程度。同样,一个社会的  
  爱情观念和性际关系,也反映该社会的文明程度。爱情也是社会的试金石。
欢迎您与我探讨数学问题

TOP

伊甸园三说  

                 ·寄 北·  

                  (一)  

    上帝造了伊甸园,让亚当和夏娃住了进去。两人看着满眼的新奇和美好,撒腿  
  就要跑,上帝拉住亚当说:“你们什么都可以吃,可以玩,就是不能吃园子正中那  
  棵树上的善恶果,因为吃了你们就要死了。”亚当赶紧点头:“没问题,没问题,  
  你叫我们不吃我们就不吃。”  

    两人在伊甸园里成天疯玩疯吃,日子过得不知有多快活。只是,每当从善恶树  
  下走过,夏娃就忍不住好奇:上帝既然把树种这了,为什么不让我们吃它的果子?  

    这一天蛇正好路过,它是有心要看热闹的,就说:“你要吃就吃吧,没关系的  
  。”  

    “可是上帝说我们吃了会死的。”夏娃说。  

    “哪会呢?上帝逗你们的。他只是要看看你们听不听他的话而已。”  

    夏娃看着亮晶晶、水灵灵的善恶果,口水已经流了出来,伸手就去摘。  

    “不要摘。上帝说了不能吃就不能吃。他不会没道理的。”亚当不由分说将夏  
  娃拦住了。  

    夏娃有点不高兴,但转眼一想,算了算了,不吃就不吃,犯不着为这点小事惹  
  上帝和丈夫生气。  

    于是亚当和夏娃就在伊甸园住着,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日子,快乐得厌烦死  
  了。  

                  (二)  

    上帝造了伊甸园,让亚当和夏娃住了进去。两人看着满眼的新奇和美好,撒腿  
  就要跑,上帝拉住亚当说:“你们什么都可以吃,可以玩,就是不能吃园子正中那  
  棵树上的善恶果,因为吃了你们就要死了。”亚当赶紧点头:“没问题,没问题,  
  你叫我们不吃我们就不吃。”  

    两人在伊甸园里成天疯玩疯吃,日子过得不知有多快活。只是,每当从善恶树  
  下走过,夏娃就忍不住好奇:上帝既然把树种这了,为什么不让我们吃它的果子?  

    这一天蛇正好路过,它是有心要看热闹的,就说:“你要吃就吃吧,没关系的  
  。”  

    “可是上帝说我们吃了会死的。”夏娃说。  

    “哪会呢?上帝逗你们的。他只是要看看你们听不听他的话而已。”  

    夏娃看着亮晶晶、水灵灵的善恶果,口水已经流了出来,伸手就去摘。  

    “嗯,真好吃。”夏娃马上想到了丈夫:“你尝尝。”  

    亚当接过果子,一咬,果真味美无比,三下五除二就把果子全报销了。  

    马上两人都觉得有点不对劲,自己怎么会赤身裸体的还一点不觉得羞耻?亚当  
  立刻用手去遮掩他的私处,夏娃也将自己又浓又密又长的头发弄到前面来。“哎,  
  我们可以用树叶子做裙子穿在身上。”夏娃突然灵光一现。“好主意。”亚当说。  
  两人立刻就行动起来。这时候传来了上帝的脚步声。“快,躲到树丛里去!”亚当  
  赶忙拉着夏娃走。  

    “你在哪里?亚当?”上帝叫道。上帝一直有个概念:亚当是他的,夏娃是亚  
  当的,所以每次他都是叫亚当,很少跟夏娃直接说话。  

    亚当红着脸,说:“我们在这呢,我们赤身裸体的,不好意思见你。”  

    “出来。”上帝威严地命令道,“你们竟然偷吃了善恶果!”  

    “对不起,尊敬的上帝,我们尝遍了伊甸园的果子,就差善恶果,实在忍不住  
  好奇,就摘了吃了。”亚当把夏娃推到自己后面,挺身向前。  

    上帝洞察一切的眼睛盯着亚当看了半天,心想,这小子不愧是我造的,还有点  
  担当,遂叹了口气,说:“既然这样,那你们就准备好明天搬出伊甸园吧。外面的  
  世界很大很精彩,你们如果能够好好管理的话,也不难建成人间天堂的。”  

    亚当深深地掬了一躬:“谢谢上帝的仁慈。”拖了夏娃就要走,突然想起还有  
  一件大事忘了:“我们会死吗?”  

    “当然要死。不过你们将生儿育女,你们的儿女又会再生儿育女,这样世世代  
  代的,你们的生命还是能够延续下去。”  

    亚当和夏娃都松了一口气,结果至少比想象的好多了。亚当对夏娃说:“好吧  
  ,我们既然吃了善恶果,就应该有足够的智慧来管理地球了。你不要怕,有事我会  
  顶着。”  

    夏娃幸福地看着亚当,第一次觉得丈夫还真不赖。  

    亚当和夏娃从此到了伊甸园外,两人相亲相爱,日子虽然艰苦了一点,倒也丰  
  富多采,千姿百态,想抱怨都没空。  

                  (三)  

    上帝造了伊甸园,让亚当和夏娃住了进去。两人看着满眼的新奇和美好,撒腿  
  就要跑,上帝拉住亚当说:“你们什么都可以吃,可以玩,就是不能吃园子正中那  
  棵树上的善恶果,因为吃了你们就要死了。”亚当赶紧点头:“没问题,没问题,  
  你叫我们不吃我们就不吃。”  

    两人在伊甸园里成天疯玩疯吃,日子过得不知有多快活。只是,每当从善恶树  
  下走过,夏娃就忍不住好奇:上帝既然把树种这了,为什么不让我们吃它的果子?  

    这一天蛇正好路过,它是有心要看热闹的,就说:“你要吃就吃吧,没关系的  
  。”  

    “可是上帝说我们吃了会死的。”夏娃说。  

    “哪会呢?上帝逗你们的。他只是要看看你们听不听他的话而已。”  

    夏娃看着亮晶晶、水灵灵的善恶果,口水已经流了出来,伸手就去摘。  

    “嗯,真好吃。”夏娃马上想到了丈夫:“你尝尝。”  

    亚当接过果子,一咬,果真味美无比,三下五除二就把果子全报销掉了。  

    马上两人都觉得有点不对劲,自己怎么会赤身裸体的还一点不觉得羞耻?亚当  
  立刻用手去遮掩他的私处,夏娃也将自己又浓又密又长的头发弄到前面来。“哎,  
  我们可以用树叶子做裙子穿在身上。”夏娃突然灵光一现。“好主意。”亚当说。  
  两人立刻就行动起来。这时候传来了上帝的脚步声。“快,躲到树丛里去!”亚当  
  赶忙拉着夏娃走。  

    “你在哪里?亚当?”上帝叫道。上帝一直有个概念:亚当是他的,夏娃是亚  
  当的,所以每次他都是叫亚当,很少直接跟夏娃说话。  

    亚当红着脸,说:“我们在这呢,我们赤身裸体的,不好意思见你。”  

    “出来。”上帝威严地命令道,“你们竟然偷吃了善恶果!”  

    “是夏娃给我吃的。”亚当吓得两腿发抖,赶紧把夏娃推到前面。  

    “是蛇叫我吃的,它说我们吃了不会死,是您逗我们玩的。”夏娃向蛇指了指  
  。  

    “哼!”上帝看看亚当,又看看夏娃,气得七窍生烟:夏娃这个小女子,好奇  
  心也太重了,而且漠视我的权威,一定要让他知道我的厉害。而亚当这个软蛋,居  
  然还是我自己照我的影子造的,这么没担当,简直是奇耻大辱。后悔死我了。  

    “你们既然不听我的话,那我也不客气了。女人,你以后怀胎生子,都必将受  
  尽磨难,而且你必恋慕你的丈夫,还要受他管制。亚当,你生于尘土,从此就要日  
  夜劳苦,直到死时归于尘土了。不要怪我对你不好,一切都是你自找的。”  

    亚当和夏娃就这样被赶出了伊甸园,还没走几步,两人就吵了起来:“都是你  
  的错!”“都是你的错!”“看我这么治你!”“你敢?!”  

    人类的苦难从此开始。
欢迎您与我探讨数学问题

TOP

好文章,特别第一篇,看到后来觉得挺有意思的。不明白的是,怎么第二篇好像和前面的如出一辙,虽然加了很多东西进去,但是并没有什么新观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