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加速中外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新华网南京6月29日电(记者王力 姚玉洁)南京近日举行仪式,纪念浡泥国王墓重新发现47周年,拉开了南京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的序幕。

  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28年间,至少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率队来华,书写了明朝外交史上瑰丽的篇章。古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是其中之一,他率队访华期间不幸病故,遵其“体魄托葬中华”的遗嘱,明成祖朱棣将其以王礼安葬在南京南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杨颖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间大力传播中国文化,也将海外文化艺术的成就带回中国,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海上文化交流活动。

  杨颖奇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亦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15世纪初期,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一路播撒中华文明,促成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杨颖奇介绍说,郑和使团给当时一些相对落后的亚非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生产方式。占城国地处亚热带,过去庄稼只能“每年一熟”,郑和到此处后,派人教他们凿井,取水灌溉,指导他们改进耕作,“一年收三熟”,从此占城国以产米出名,逐步走向富庶;古里、柯枝、大葛兰等国天气炎热,暑病流行,船队医生用“刮痧”的方法治疗疾患,这种方法自此风行印度半岛;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等东非国家向来不生产棉花,郑和将棉花籽送给当地居民,教他们种植以及纺织的方法等。日本学者寺田隆信认为,“那些与诸国间文明交流的成果留下来的痕迹,都能够窥视到郑和的航海是成功的。”

  郑和下西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开去。当时,郑和使团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总要向当地人介绍中国的历法、冠服和图书、度量衡器、乐器等;对亚非各国的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等也给予尊敬,以示珍视他们固有的礼俗。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与亚非国家艺术交流广泛,诸如建筑、绘画、雕刻,无不互通有无。郑和在国内主持建筑过若干寺院和宝塔,还修建过举世闻名的南京大报恩寺塔,到海外诸国后也建筑寺塔,如在暹罗的三宝寺塔、礼拜寺、西塔、锡门之类,同时又把国外的寺塔建筑移植到国内来,如福建雪风寺的瓦塔。当时,郑和使团访问归来,或把这些国家建筑物的图样描摹带回,或把在海上见到的景物在国内制成壁画,都非常生动优美。

  据郑和二十世孙郑宽涛介绍,郑和下西洋还带回来许多珍稀动植物,南京静海寺内就种有五榖树、海棠等从海外移植的植物,以及许多珍贵的药用植物,后来李时珍为撰《本草纲目》还特地到静海寺居住了很长时间。

  “郑和下西洋直接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各国文明的交流融合,而亚非各国与欧洲之间素有往来,从逻辑上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同样促成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交流。”杨颖奇这样评价。(完)

  相关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