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利益驱动下的产物!

有人觉得,把朋友跟利益扯上关系,无异于谈贞节女卖淫。但经本人长期调查研究,发现正所谓无电势差(俗称电压)则无电流,无高度差则无河流滚滚,无利益驱动则无所谓朋友。

刚来德国时,惊讶于有朋友说在波恩最好的朋友几个星期也见不到一面。昨天跟一个在德国呆了十多年的中国人告诉我同样的事实:习惯了,朋友很少,即使同一个城市很要好的亲戚几个周也难得见上一面。在我认识的中国人中,较少有人有超过5个朋友。土生土长的德国人也一样,大多并没几个常联系的朋友。

回想国内时,什么老乡会,同学会,爱好者协会多多,三教九流的朋友(蓝领白领工人,军人,企业主管或老板)也都不少。而且,越是在落后的地方或者社会较乱的地方越多。为什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又曰: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也就是,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彼此获益!特别在社会制度或福利不健全情况下。生大病了没人借钱就得喊天!被人揍了只好忍气吞声。弱者寻求保护,强者从施予保护中获利,而绝大部人为双重角色。

而在德国,法律制度已经很健全,没有朋友照样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很多人不会刻意去追求交朋友,除非青春期的男女对异性的追求。既然没什么必要,没利益驱动,朋友也就可有可无,很自然的很少有朋友或者即使有些也少打交道。不过,对于那些国内经验不足的同学,这边的几年生活可能让他们误以为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现实,而当他们回中国后不再能适应。特别对于有志经商或可能从政的人来说,人脉至关重要。
Share |
Share

当然,这里的利益,不只是狭义的金钱,包括广泛的需要。男女关系,缘于对异性的需要;知己,因为他/她最理解我苦与乐;彼此信任的商业或政治伙伴,共同赚钱或谋政。
基本上,这种需要或利益有多大,朋友关系就有多深。
当今国际关系就是朋友关系的最明显的体现。

[ Last edited by wamway on 2005-8-14 at 00:24 ]

TOP

在国外生活了好些日子,换了很多城市,朋友来来往往,相信我对别人来说或许也就是过客一个,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心朋友的确不需要常常见面,可真如果长时间很少联系,也就未必能够知心了。这些年来,也认识过不少很不错的朋友,碍于太懒而慢慢失去联系,如今后悔不已。所以如果大家想起了哪个多年不联系的朋友,记得打个电话,发个邮件,问声好。

所谓利益关系,楼主的定义很宽,“包括广泛的需要“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就是个需与求的过程,感情,生活,精神,物质,不外乎如此。 所以,如果这样看楼主所提到的利益关系,好像也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TOP

不敢苟同阿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toothy at 2005-8-14 09:52 AM:
不敢苟同阿

那就猫同
I close my eyes, love turns into a drop of tear and remains in my heart forever...

TOP

这只是城里的现象,城外就不会了.
换句话说,这是城市化给人与人之间带来的隔膜!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红茶 at 2005-8-14 11:07 AM:
这只是城里的现象,城外就不会了.
换句话说,这是城市化给人与人之间带来的隔膜!



农村一样啊,只是因为互相借东借西,帮来帮去,所以朋友亲戚关系更紧密。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有难近邻最先赶到声援也!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伪淑女 at 2005-8-14 08:46 AM:
在国外生活了好些日子,换了很多城市,朋友来来往往,相信我对别人来说或许也就是过客一个,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心朋友的确不需要常常见面,可真如果长时间很少联系,也就未必能够知心了。这些年来,也认识过不 ...



理解不同也,所谓淡如水者,是指物质交往如水。信息时代信息也是物质的,很多情况下是有偿的。如果知心朋友多久不见面,交流少,就逐渐的如水淡去。记得有几个初中时的好友,我们一年也联系那么几回,有困难彼此也互相帮助。但当五年后在深圳见面时,却又觉得如此陌生,有时还不如大学或者近期的普通朋友。

美国流行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许君子不齿。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它包含了绝大部分事实,不同的只是短期与长远。

TOP

有道理

TOP

中国有句老话,门当户对。

很多时候回头看看,很多朋友还真的都是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

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次的比较~

有些是因为意外成为朋友,因为熟悉而分开,

有些因为熟悉而成为朋友,意外而分开。。。。

管它呢,快乐就好。
欢迎朋友们到指点迷津多多指点~http://csuchen.de/bbs/forumdisplay.php?fid=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