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李安:我不知道爱是什么

以大胆性爱场面惊艳世界影坛的“色·戒”下周四起在德国上映。在接受德新社记者采访时,李安谈性说爱,对他一手策划的激情床戏也自有一番评论。 - e) \; g9 i! X9 Y

4 A6 H, U+ A5 y; E. [/ v李安对德新社记者说,拍摄那些尺度大胆的床戏时,他自己也感到很痛苦,“有时我相信我是把演员在撕裂,以便我才能向观众传达我的信息”。
2 T; o3 {" I1 ?5 W  ~9 \  @/ B6 h
# I2 W6 u, s; k0 V7 ^6 [* _: j7 Z+ k6 {
李安
! u5 K( q7 M6 A$ U+ Drs238848.rs.hosteurope.de
$ J% [* t6 n9 j; b1 ]
- v2 P$ p$ }7 i9 z6 G2 `3 d同“断背山”一样,“色·戒”也讲的是没有得到满足的爱的故事。李安为什么总喜欢这样的故事?他说,他不只是喜欢这样的故事,而是简直是对这样的故事着迷。“我不知道爱是什么。如果有人非要给爱下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对我来说肯定是太狭隘了。爱,特别是罗曼蒂克的爱,是种很强烈的和很神秘的感受,如果我们对爱真的那么了解,那么我们人类早在3000年前就停止去描写爱了。我只能在银幕上将爱放大,或者让爱显得不可思议,或者让爱失败。这样人就学会了谦卑。‘色·戒’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爱情故事,非常非常的奇怪,但在我眼里它是一个升华了的爱情故事。”9 z; W0 V- v) f

3 R5 J6 D4 {* F6 D2 C7 X0 }谈到影片中“轰动全球”的激烈床戏,李安说,他自己也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性爱场面。他说,当然电影中色情场面和表演多如牛毛,但是像这部影片这样激情上演的还不多见;色情片虽然有更激烈的场景,但是那样的影片缺乏故事情节上的张力,也谈不上是表演艺术。
' O/ A8 O2 C7 C4 {% |2 z- \3 X, r" k( s0 s; T2 F
李安谈到性爱时说,性爱本身不仅仅是一个身体动作,而是它激起化学反应,激发爱情和亲密感,是(艺术表现)的宝贵资料。影片中,男女主角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但是他们知道彼此很需要。“我有两位非常出色的演员,我把他们送上了床,拍摄的条件也非常理想-只有很少的人在场,非常私密。我为什么要为拍摄这样场面而感到为难和后悔呢?不,我们拍摄时十分投入,虽然拍摄这样的场面对我来说也异常地辛苦。”
5 r; i& M. C6 L& z3 i- S7 _& e/ Y3 t, q8 \% B( N, A
自2000年凭借“卧虎藏龙”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后,李安还没有拍摄过一部全中国化的电影-中文语言和清一色中国演员。他说,这部影片的节奏和情绪也是中国式的。他说,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表现的“基本情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 F& S: h5 A8 `7 F
" o( {3 O! U* W/ ^* P' G: v! _李安说:“我的确感到一种回归自己的根本的愿望。我想在我的文化圈子里留下一个持久的印象。另一方面,我也把中国故事带进世界文化交流中去看成是我的任务。过去,这方面的交流是个单行道,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 m8 w' y+ u; J- b  i( Q# q

& I) |% H. o! \. Q) p# `rs238848.rs.hosteurope.de德国之声中文网
: A: K0 J/ K* q7 M  _) F2 p" f, n% X; {, K$ Q
[ 本帖最后由 日月光 于 2007-10-16 10:50 编辑 ]

谈《色,戒》,细品李安

亚洲周刊/李安如何既深入又不落俗套?我觉得他是从身体方面去描绘人性的。人在德国 社区% e& K4 C0 `# I  H
) j  k/ J  o! m1 f; O
李欧梵,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年前自哈佛大学退休,现任中文大学人文学科教授。著有《西潮的彼岸》、《浪漫之余》、《上海摩登》和小说《东方猎手》等。
3 p* H% p1 `  u  p+ jrs238848.rs.hosteurope.de人在德国 社区8 f0 ]. n3 `* z9 r
我可以斗胆地说一句:改编后的《色,戒》比张爱玲的原著更精采!李安从张爱玲的阴影下走出来一条他自己的道路。8 F$ J4 ^5 ~" q6 m; `+ f. }

* I6 W* O7 [, \; Z! z0 O) V电影和文学的语言和形式要求不同,所以改编文学名著往往不能青出于蓝,此片是少有的例外,原因就是李安掌握了电影艺术风格上的精华。; f9 r3 A2 C% t8 p

- k5 `& h! Y' y; H8 R人在德国 社区有影评家认为,李安依然是一个好莱坞式的导演,注重说故事和刻画人物,《断背山》即是一例。然而,我认为此片除了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心理描写较原著加强许多之外,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气氛——既阴森又有杀气,但浪漫韵味犹存——从传统的间谍片和所谓“黑色电影”(film voir)的类型中塑造出一种个人的风格,和其他以三、四十年代上海为背景的中西影片不同。. E! A4 f; X# @* x

6 n8 N9 G' H- _7 W8 p' l张爱玲的小说和传统的好莱坞影片有一个共同点:故事性。然而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隐而不张,几乎被压抑在一种间接又暧昧的叙事技巧之下,所以改编成电影的第一步,就是把小说中所有轻描淡写或点到即止的故事细节变成有血有肉的情节(英文叫作fleshing out,刚好也成了后面要谈的角色个性和身体的双关语)。例如王佳芝香港初遇易先生(连他的名字也加进去了:易默成,原著只称易先生)的情节。这方面我不愿多浪费笔墨,且让其他更有资格的“张迷”和影评家来详论吧。
4 L- H! T0 S9 L0 @* Y3 ?  e
, ~( B. O  i) |9 _9 M# @9 O, W6 a' }人在德国 社区在人物个性方面,李安真是下了极大功夫,不仅是照传统好莱坞的方式加强了两位男女主角的心理动机,而且更用了大量(也极大胆)的当代电影手法,把“色”的层次加强了;换言之就是在“性”和身体方面大费周章,所以床戏也特别重要。王佳芝从一个年轻处女变成性需要越来越强的成熟女性,她作了易先生情妇后和他的性关系,用原著的一句话说,就是“原始的猎人和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俗套,曾被用在多部影片(包括“零零七”占士邦影片)之中,李安如何既深入又不落俗套?我觉得他是从身体方面去描绘人性的。梁朝伟饰演的易先生是一个警戒心极强也极度压抑的“色狼”,性欲一旦发泄,不可能十分正常,这一点张爱玲完全忽略了。由于他特务工作上的酷刑逼供习惯,自然会在初次幽会王佳芝时逞现虐待狂的变态(这对我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震撼),然后才和她渐入佳境。但作为未成熟的处女,佳芝的第一次性经验(和她的同学)当然毫无乐趣可言,直到碰见易先生。原著中只说她的乳房不到两三年就丰满起来,用笔也只停留在乳房的层次,但张爱玲却引了一句颇为不雅的话:“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到胃”;“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换言之,也就是女性主体在性方面的享受,由此而生情,也如此才可以爱上了她的“猎人”,为虎作伥。这三场性戏,演起来可真不容易,但在此不能再讨论下去了,否则会被卫道人士围攻。
0 R  L- f, [3 ~1 J人在德国 社区rs238848.rs.hosteurope.de# N; p; u) A! r% O6 T, c
我有一个小小挑剔:梁朝伟演的易先生,造型上与历史上的原型——汉奸特务头子丁默——差别太大,丁是一个半秃头的中年人,但梁朝伟一头梳得整整齐齐的油光亮发,似乎更像意大利电影中的造型。在维斯康堤(L. Visconti)和贝托鲁奇(B. Bertolucci)描写纳粹或法西斯党人的经典名片中时常出现,这种角色非但有暴力倾向,而且性向混淆,甚至有同性恋的倾向和行为,所谓“颓废”,即是指此。于是我突然也“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得,赶快找来贝托鲁奇一九七零年的名片《共谋者》(The Conformist,或译《同党》)来重看,竟然发现另一个令我大吃一惊的场面:片中男主角(一个法西斯党徒和特务)到法国去暗杀一位他当年的老师,也是流亡在法国的反法西斯教授,在快结尾的高潮,教授在森林中受到数人以刀刺死,血流满身,这个场面,仿佛与《色,戒》中曹先生受几位爱国青年怒刺的场景有几分相似之处,也可能是偶合,而二者的终极来源当然是莎翁名剧《凯撒大帝》的经典场面。
6 w: s- f" m4 u* N! I" ^! a, [3 Z& j8 [6 d2 F6 y
举这个例子,绝无责怪李安“抄袭”的意思,向大师们致敬又何尝不可?《色,戒》中引用了数部老电影,早已露出端倪,此后当写另文详论。; a1 p$ j6 d1 X0 V

* o1 d' K6 ]/ U. U- Q此片和《色,戒》的另一个共通点是摄影和美工营造出来的气氛:贝托鲁奇的影片中有超现实的味道,而李安则对历史背景十分忠实,在上海实地拍摄和搭造出来的起士林咖啡店和平安戏院的场景,从真实中衬托出一种杀气但又不失浪漫的怀旧风格,不容易!负责美术指导的朴若木和摄影指导的墨西哥名匠普瑞托(R. Prieto)功不可没(他是《巴比塔》的摄影)。要创出一种独特的老上海“黑色”气氛,谈何容易?何况因为男主人公说他“怕黑”(易被偷袭),所以不能用阴影太多,而色调又要温暖,让光线有层次感,非精工出不了细活。" d; T0 Y! g. x' z1 w

- k, _0 y, u: a2 w, n4 U乐迷们当然知道,此片配音又是一位名匠,也是《面纱》的配音者A. Desplat,那首男女主角在香港餐馆初会时的钢琴小品,出自何处?且卖个关子,让有心的知音们猜个谜吧。

3 ~: j: B. ]8 x: ?4 e人在德国 社区5 w1 Z. }, `4 W
[ 本帖最后由 日月光 于 2007-10-12 13:01 编辑 ]

TOP

李欧梵:电影《色,戒》--场景调度下的历史

2.
; P, `) V0 U2 j! p" o$ |+ q
" D! X9 V" M3 [8 `如果把历史因素放进李安的“场景调度”,电影《色,戒》就不会这么浪漫。
! }5 ?0 R, o9 {" L8 p人在德国 社区
3 U0 h7 y: A( ~5 \8 O& X6 g上文提到:文学和电影不能完全忠实于史实,而是两种再现历史的艺术;文学用的是文字,电影用的是形象。这一个基本认识,往往被不少历史研究者或文学批评家所忽略。& I( N( B0 G) x$ q$ V  y6 s) Z4 L- o

9 [, ^- [' g$ F0 n, |8 c电影如何以形象来展现历史的情境?除了说故事(也就是电影中的叙事,和小说技巧不同)外,就是人物的心理、造型,和以美工布景为依靠的“场景调度”(法文叫作mise-en-scene),此中学问大矣,是所有影评家和部分影迷(如我)津津乐道的话题。  H. S) ?0 H8 s+ h* G
* m" |% c4 G; e! }; c3 j% \$ j+ R
《色,戒》中的场景调度,又可以最后的那一段外景和内景——从凯司令咖啡馆到印度人开的珠宝店二楼为例证。我认为历史的影子就闪现在这几分钟。然而,这几场戏的布景都是搭起来的,而不是原有的古迹文物,即使当年的老房子还在,也不见得保持原貌。+ Y8 P) N: K9 i/ W- P  i) C( ?

. g; u( ]8 i" c: k; v, C; Z我觉得凯司令咖啡馆和印度珠宝店的布景都很仔细,甚至较小说原著更精致,然而街对面的平安戏院似乎有点草率。电影和电影院是上海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也多次呈现过。就以这篇《色,戒》而言,就对这家影院著墨不少:平安戏院是“全市唯一的一个清洁的二轮电影院,灰红暗黄二色砖砌的门面,有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整个建筑圆圆的朝里凹,成为一新月切过路角,门前十分宽敞”。这个布景,在外表上搭得维妙维肖,甚至还加上两个电影海报招牌:右边是国产片《博爱》(据李安说是一九四一年上海出产的两部国产片之一),右边是《Destry Rides Again》(马莲黛德丽和占士史都华主演的西部片,一九三九),可谓煞费周章,我正在考证之中。然而,它独缺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这是张爱玲小说中独特的感觉。
: y, n" S7 E8 `  Z8 q2 P人在德国 社区
- N9 U* o! v  n* F9 R+ A这种“温暖感”是什么?我们从“针织粗呢”这四个字闻出一股小市民的温情味,因为平安戏院是一家演二轮影片的电影院,价钱较首轮的戏院如大光明便宜得多,它不是“影宫”(movie palace),而是另一种可以逃避到此的“温室”。片中另一场王佳芝密会邝裕民的戏,也是在一家影院里,可能就是这一家,而且银幕上演的也是一部国产片(《博爱》?)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安大戏院”其实在这场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预谋暗杀易先生的间谍杀手可以躲在“平安”戏院里,鱼目混珠,容易脱逃。不知为什么,李安把这一场原著中明明提到的片段略去了,原著中说:“他们那伙人里只有一个重庆特务,给他逃走了,是此役的唯一遗憾。大概是在平安戏院看了一半戏出来,行刺失风后再回戏院,封锁的时候查起来有票根,混过了关。”这段话在小说中是从易先生的主观意识中猜出来的(片中仅以秘书交代),和前一段珠宝店内从王佳芝眼中看出来的那股易先生“温柔怜惜的神气”恰成对比:她在那一刹那间领悟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而他在事后却完全以理智处之——也处决了所有的共谋者,包括他的情妇王佳芝,恢复了他“无毒不丈夫”的男子汉、特工头目的本色。这种强加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藏的是什么?李安以梁朝伟的出色演技把他内心“情”意在最后一场戏中表现出来了,而原著中却以一句简单的话结束:“喧笑声中,他悄然走了出去。”
$ P  E6 X4 v. E* a8 Y0 `% C4 ?! C3 @# ], N% V: z, f4 }' p
这最后的一段高潮,在小说中看不出来是高潮,甚至王佳芝听到的“呯!”一声,也不是枪声,所以影片也十分忠实于原著,没有枪声,可能部分观众会觉得不过瘾。在真的“史实”中,倒是开枪了,但丁默的座车备有防弹玻璃!换句话说,历史好像比小说和电影更刺激。
  q5 y3 Q; K* ?% v- Yrs238848.rs.hosteurope.de
+ k+ N- x& B, ^/ ^% P3 N如果把历史因素放进李安的“场景调度”又会如何?我想至少不会这么浪漫吧,或许色更多于情,岂不有点煞风景?然而历史的“大环境”并不允许太浓厚的浪漫爱情存在,张爱玲深明这一点,所以写这篇小说时也数易其稿,把这个“大时代”的爱情故事尽量处理得十分间接和隐晦。但李安却是平铺直叙的,也加强了色和情的成份,但仍然少了一点对于当年历史的感受。时至今日,也时过境迁之后,这种感受又多了一层反讽:到底孰忠孰奸?如果历史上的丁默村还是一个汉奸和“历史罪人”的话(也有一说是他后来反正了),易默成呢?王佳芝更是“角色混淆”。在乱世之中求生不得、求死不成,最后被枪决了,她是否是一个好人和英雄?在影片中,她在死前望的是当年她可以爱上的爱国青年邝裕民,但我宁愿切掉邝回看她的镜头,直认她是在回看(gaze back)历史,也在回看后世作为历史和电影观众的我们。
" ^0 Q! f2 r0 _) W/ f5 c$ i/ m1 R+ ^" n7 |( E
不错,在一个年轻女人身上却肩负了一个历史的重担,至少我如是想。当然也可以说:她的男女私情最后被民族国家之情取代了,所以是为国牺牲,其实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反讽,是特有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
4 j9 m# J  Y) J  e3 E9 ?- _0 w7 |
人在德国 社区+ N( N) x6 E' a4 \- M. P
[ 本帖最后由 日月光 于 2007-10-15 17:0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