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44
- 威望
- 1562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80
- 在线时间
- 162 小时
|
跟理性的朋友谈人性
这个题目得改改,因为,讨论人性,对话的人必须具备人性,至少,必须心态正当,思维光明。故而,过去的文章名称必须更改。
昨晚一时高兴,竟然与右翼在一个不相干的帖子里发生了争执,无意中把那位朋友的帖子灌走了题,在此仅至歉意。
其实,跟右翼的争执,是牵涉到两种文明的相互理解和相处的题目。但右翼出於惯于的思维,硬是扯住把妈妈养在儿子家还是租儿子的房子付房租的问题上了,一时之间,硝烟四起,炮声隆隆,愤青进攻的汹汹气势,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及毫无讨论问题的诚意只想整个个人脸面的高低等,乃至不惜拉个帮手大敲边鼓之类的手段层出不穷。但是,讨论的题目呢?两种文明的差异以及中华文化传统真的就那么优秀?真的就有斥责其他文明野蛮,自封中华道德及礼教无懈可击了?
首先,让我们看看东方文明的道德观与西方文明的道德观之间的异同。
中华文明的道德传统,是以封建礼教作为传承的,其核心部分,乃是所谓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请注意,这四个并列的名词应该理解为一个是动词一个是
名词,比如,使得君王具备君王的威望,臣子必须克尽臣子的责任。进一步的解释则为: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君王,父亲有着生杀欲夺的绝对权力,臣子儿子没有半分反抗的余地。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着代代封建王朝的朝纲和国统,也成为封建帝王,封建家长对於臣子和小辈的极其严格的轾梏。更有甚者,封建礼教对於妇女的压制更为惨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知道什么是三从四德的三从吗?女子未嫁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总之女子永远不能为自己做一次主。电视中经常出现南方乡镇的牌坊的镜头,那些是什么牌坊?是贞节牌坊,是女子在丈夫死后自杀殉夫所给予的表彰,是女子年纪轻轻丈夫死去,从而克守妇道,不但不能再嫁人,就是跟邻居开个玩笑也不能。解释上述封建礼教的原因,是为了说明一点,就是以封建礼教体现的中国传统道德,是从来不以人类作为个体的自身感受为基础,而是以一种社会统一的规范为标准的道德形式。这种道德形式到底是否给受者带来幸福?是否真的人道和谐?其中大有隐匿。
西方近代文明是以每个社会人的个体感受为基础建立的道德规范,是在充分体现个体意愿的前提下达到一种社会共识为基础的社会规范。也就是说,无论社会中其他人如何看待,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你可以尽量实现个人希求的方式。社会契约学说是西方文明进入现代文明的最重要的道德准则,是充分尊重每个人个体感受的前提下制定的整个社会和谐的相处方式。
上面讲的有些空泛,昨天右翼就是利用对方不可能全面阐述观点的机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把讨论彻底搅乱。现在,我们不妨从纯粹个人感受的角度来看看两种文明可能遭遇的现实。
在中国,由於封建礼教规范了社会每个人的行为准则,那么,父母年老后,无论子女是否亲近,脸色是否难看,自己行动是否自由,均需有子女供养。要知道,儿子长大后还要娶妻生子,自己负担很重不说,婆媳不睦也是很常见的现象。父母被供养在子女家中,他们果真如人们嘴上称颂的那么颐养天年怡孙为乐吗?相信一些家庭能够做到,但并非所有家庭都那么幸福也是肯定的。封建礼教的制度下,幸福当然高兴,不幸福呢?除了忍受遭遇的种种不幸之外,你能找到其他出路吗?整个社会代俎越孢地一口咬定此种制度完美无暇,感受不幸的人们,他们能够发出声音,能够反驳这个社会既定的标准吗?现在人人都知道,人生是多样的,感受是复杂的,用一个简单的模式覆盖一个人群的全体,那些感受不幸的人们,除了忍气吞声之外,难道还有其他选择吗?五四运动为什么把矛头对准封建礼教?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什么说把封建礼教的教导在油灯下翻来复去地读,最后发现只剩下了两个字:吃人!
什么是吃人?就是对於个人意愿的无穷剥夺,是对於社会个人的蔑视和视而不见。
西方的文明是建立在父母和子女双方的感受之上的。儿子把房子租给母亲,谁能肯定不是母亲希望支付房租,这样,她的行为就会获得充分的自由,她的感受就会通过个人的愿望去实现?我们经常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待欧洲人的幸福,当然,看到窗口孤零零的老人,我也经常觉得他们很不幸,但是,如果让他们选择住到中国式的家庭之中,条件是失去自己的表达感受的自由,他们会怎样选择呢?我不敢肯定这些老人此时幸福,但同样,我也不敢肯定,生活在儿子家中,很可能是逆来顺受失去个人感受自由的中国父母也肯定幸福。
昨天我讲得非常清楚,尊重对方,才能理解对方。这个对方,是不同于我们中国的任何文明。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对方,更不能因为对方的道德标准不符合我们的方式就咒骂人家是野蛮,要知道,这种作法不但有辱道德,也是心胸极其偏狭的一种表现。
这个题目很大,匆忙写几句,今天得赶作业,就此搁笔吧。
[ Last edited by dancemann on 2005-4-30 at 09: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