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归来美文游记~记塞纳河上的桥-逝去的流水,永恒的时间
很喜欢一首歌名叫“在巴黎的天空下”法语歌,后来知道这首歌出自电影“塞纳河从巴黎流过(La Seine coule à Paris)”,经Yves Montand 和Edith Piaf的演绎,它早已经成为一首经典的法语歌曲,每每听到这首歌,总会联想到巴黎天空下的铁塔、香街、卢浮宫和塞纳河,还有塞纳河上多姿多彩的桥。
很难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每次直面这些横亘在塞纳河上、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异、建造年代最早距今近四百年的36座桥时的感受,它们或古典或现代,或华丽或简约,或轻灵或凝重,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无论是丽日晴空还是星斗月华,无论是在桥上漫步还是在桥下穿行,都能感受到它们折射出来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巴黎风格——古典和时尚,浪漫而优雅,既洋溢着自由自在的从容不迫和特立独行,又兼具海纳百川宽容并蓄的广阔胸怀。光阴荏苒,逝者如斯,静静的塞纳河水生生不息天长地久,不仅孕育了巴黎千百年的历史与文化,而连接塞纳河两岸那一座座与之浑然一体、珠联璧合的老桥和新桥,则见证了巴黎的兴衰荣辱和喜怒哀乐,在每一个经过它们身边的人的眼里,它们已经不是简单的连接塞纳河左右两岸的交通枢纽,而是时间老人精雕细刻后留下的一件件鬼斧神工的艺术作品,记载和传承着厚重的巴黎历史,沉淀和揭示着巴黎特有的人文精神,仿佛在向路人诉述着巴黎的历史、传递着巴黎独特的风情和人民的哀乐,炫耀着巴黎的富庶、辉煌和艺术成就。
巴黎有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上的一个名叫吕戴斯小渔村,据记载当时只修有大桥(Grand-Pont)和小桥(Petit-Pont)将西岱岛和塞纳河的两岸连接。小桥是塞纳河上跨度最短的桥(40米),曾多次在外族入侵中被损毁和重建,1196年由木制桥被改建为石制桥,现存的小桥建于1852年,小桥虽小,却是塞纳河上历史最古老的桥。中世纪的巴黎人又修建了很多的桥用来沟通西岱岛和塞纳河两岸,例如在西岱岛北面老“大桥”的位置上建造了圣母桥(Pont Notre-Dame),在南面建造了圣米歇尔桥(Pont Saint-Michel),在圣母桥不远处的下游修建了兑换桥(Pont-au-change),兑换桥是巴黎当时最宽的桥,Louis VII曾下令将珠宝和黄金交易者安置在该桥上,珠宝和黄金交易曾在此桥上火暴进行了五百多年,该桥不仅因此而得名,甚至为了上桥交易而开了交过桥费的先河。当时这些桥的桥面上还见建有商店和住房,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灾、冰雪和潮水的侵袭,这些中世纪建造的木制桥虽经多次的重建,目前已无遗存。十七世纪,为了满足两岸日益增多的交流,巴黎人在塞纳河上建起了多座新式桥梁,如巴黎塞纳河上现存桥梁中最古老的新桥(Pont Neuf),以建桥工程师名字命名的玛利桥(Pont Marie),以及1685年根据Mansart计划开建的皇家桥(Pont Royal),它们是巴黎历史最悠久的三座桥。1769年Louis XVI 下令拆除桥面上房屋,使塞纳河上各式桥的建筑式样趋于完善。十九世纪,巴黎人加快了改建原有老桥的步伐,先后改建了从塞纳河上游的民族桥(Pont National)到下游的米拉波桥(Pont Mirabeau)之间的苏利桥(Pont Sully)、圣-路易桥(Pont Saint-Louis)、双倍桥(Pont au Double)、艺术桥(Pont des Arts)、卡卢索桥(Pont Carrousel)、索菲尼诺桥(Pont de Solférino)、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亚力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Ⅲ)、荣军院桥(Pont Invalides)和阿尔玛桥(Pont de l'Alma),可以说,这其中的每一座桥都与塞纳河一起见证了花都的变迁和发展,在流经巴黎13公里长的塞纳河上形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说到跨越塞纳河上36座形式各异的桥梁时就不能不提及新桥,它虽然取名为新桥,却是巴黎塞纳河上现存桥梁中最古老的桥。新桥最初是由Henri II在十六世纪中叶开始筹建,而到Henri III为新桥奠基时已经是25年后的1578年,中间因为财政、1588-1599年的宗教战争和其他的政治动乱造成的困难,最后才于1607年由Henri IV主持了落成仪式。建造新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卢浮宫、圣-日尔曼.德.普雷修道院和塞纳河左岸之间的联系。新桥实际上是由2座连接西岱岛与左右两岸的独立拱桥组成,较长的一座为跨越大河叉的7孔拱桥,另一座为跨越小河叉的5孔拱桥,之所以命名为“新桥”,不仅仅它是一座建造时间跨世纪的“新”桥,更重要的它是巴黎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此诞生了很多的新生事物:首先新桥长278米,是塞纳河上长度最长的桥;其次,它是塞纳河上第一座桥上没有建房屋的石桥,由于没有建房屋,桥面宽度达到那个时代所罕见的28米,并新增了人行道(在以后200年中其他桥仍都没有建造);另外除了桥墩的顶部用半圆形“阳台”加以装饰外,桥拱还装饰有384个根据中世纪博物馆和Carnavalet博物馆的藏品为模板的形状各异的头形饰物。在新桥两座独立拱桥之间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古代骑士的青铜塑像,这既是第一个完成的骑马雕塑作品,也是第一个向公众展示的独立于其他建筑的雕像。这个被人称为“青铜骑士”的原型其实就是Henri IV,他挎剑端坐在一匹一蹄腾空的骏马之上,深邃的目光扫视着塞纳河的上游,仿佛在酝酿又一个重大的决策,白色花岗岩基座上的青铜雕像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地栩栩如生和赏心悦目,原雕像在大革命时期遭熔化,现在的雕像是1818年的仿制品。在新桥第二个桥拱曾建有给卢浮宫和周围地区供水的被人们称为“圣玛利丹(Sanmaritaine)”的水泵,由于影响航运,“圣玛利丹水泵”在1813年让位于另外的供水系统,现在位于右岸的Sanmaritaine时尚百货商城,就是为了纪念“圣玛利丹水泵”而起名的,然而,这个曾经辉煌多时的百年老店,也因为种种原因前不久暂停了营业,让人唏嘘不止。伫立新桥桥头,远眺近观,不免让人产生许多遐思与感叹,难怪如此多的艺术家在新桥找到了他们的创作灵感,留下了无数“新桥”式的不朽作品,也为新桥增添了许多传奇和故事,如作家Victor Hugo和 Anatole France,创作“新桥之恋”(les amants du Pont-Neuf) 电影导演Léo Carax,以及画家Callot、 Carnavalet、 Pissarro和Derain等人,他们的名字现在已经成为新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桥自建成后就没有再被重建过,至今法语仍将“经久耐用”的东西比作“Pont Neuf”,即所谓“历久弥新”,这的确是对新桥的最生动的写照。
塞纳河上另外一座不能不提及的桥是亚力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Ⅲ),它是塞纳河上最宽、最漂亮也是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桥。大桥于1896年10月7日由沙皇Nicolas II和法国总统 Félix Faure奠基,它是由沙皇Nicolas II的父亲Alexandre III作为法俄亲善的礼物而捐赠给法国的,故这座桥被命名为Alexandre III桥。大桥为全金属结构,全长109米,宽40米,于1900年巴黎世博会时落成,将两岸的香谢丽榭与巴黎荣军院广场连结起来。亚力山大三世桥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堪称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作为世界上首批“预制”的建筑之一,它所有的部件都是在Creusot工厂煅铸好以后,用驳船运至塞纳河再经一个横跨塞纳河巨型塔吊安装而成。大桥被设计为无中央连接的单孔桥,主要骨架采用15个钢模铸造的三向调节的弓型构件组成,既降低了作用在拱顶石与桥柱间的收缩力,也避免了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驴背状拱型桥身,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都是为了降低桥身的高度以不影响从协和桥和香榭丽舍大道遥望荣军院时的景色。设计的另一个要求是必须顾及大桥与现在Winston Churchill大街宽度上的合适比例以及减少弓型构件的同时必须做到不能妨碍塞纳河的航运。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亚力山大三世桥无疑是一个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大桥两端入口处有4座高达17米的桥塔,每座桥塔顶端都塑有分别象征科学、艺术、工业与商业的金色骏马雕像,桥塔的下方还有代表法国不同时期的雕像,右岸雕像分别表现中世纪法国和近代法国,左岸雕像则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桥面上立有32座四周环绕着神态各异的小天使的雕塑灯架,靠上游的桥身上饰有俄国圣彼得堡的城徽以及象征涅瓦河睡神的雕塑,桥身的另一面则是饰有巴黎城徽与象征塞纳河的两个仙女雕塑,它们均出自大师Georges Récipon之手,桥身还饰有水生动植物图案与一组花环图案,雕饰的精致和华丽以及整个桥显示出的雍容气派,远非其他的桥梁所能企及。在整座桥的关键部位上还装饰着锻造的铜制雕塑,不仅用来象征俄法联盟,而且还起到了平衡大桥的作用,达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诗人纪尧姆·阿波里奈尔曾在米拉博桥上面对流逝的塞纳河水感叹时光的无情,然而逝去的塞纳河水却给巴黎留下了36座见证了巴黎的变迁和发展的风格迥异的桥梁,这里有最古老的新桥,浪漫的玛莉桥,重建9次被称作“一群低泣的桥”的路易-菲利普桥,不久将在塞纳河出现第37座也是首座以女性名字命名的“波伏娃”桥。。。。。有人称“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同样可以说,巴黎塞纳河上的桥也是无与伦比的。此时此刻,掩卷遐思,耳际间似乎又响起了那段弥漫巴黎独特韵味的旋律,“在巴黎的天空下。。。。。。Hum。。。。。。Hum。。。。。。” |
-
1
评分人数
-